翻译
江浙一带的年轻人自幼生长在钱塘江边,熟习惊涛骇浪,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观看潮水,却毫不怜惜自己的安危。倘若东海之神知道当今圣上的仁政意图,应当会让这咸苦的盐碱之地变为肥沃的桑田。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组诗共五首,此为其中之一。八月十五日为钱塘江观潮佳期。
2. 吴儿:指江浙一带的青年男子,尤指杭州、嘉兴等地居民。
3. 狎涛渊:狎,轻忽、亲近而不惧;涛渊,汹涌的潮水深渊。意谓习惯于面对危险潮水。
4. 不自怜:不珍惜自身生命,毫无顾忌。
5. 东海若:若,海神名,传说中掌管东海的神灵。“东海若”出自《庄子·秋水》。
6. 明主:圣明的君主,此处或指宋神宗,亦可能泛指理想中的贤君。
7. 斥卤:盐碱地,土地贫瘠,不宜耕种。
8. 桑田:可耕种的良田,典出“沧海桑田”,喻环境巨变。
9. 钱塘江潮:以气势磅礴著称,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为最大,古人常有观潮甚至弄潮之俗。
10. 弄潮儿:宋代吴地有青年驾舟冲浪以炫技搏命之举,被视为“冒利轻生”。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中的其中一首,借观潮之景抒发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与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前两句写吴地少年冒死观潮的习俗,暗含对其轻生行为的批评;后两句则转为想象,以“东海若知明主意”引出治国安民的理想愿景——将不宜耕种的斥卤之地变为可养民的桑田。全诗由实入虚,从风俗描写上升到政治寄托,体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改革理想。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层次分明,寓意深远。首句“吴儿生长狎涛渊”点出地域文化特色,次句“冒利轻生不自怜”笔锋一转,流露出对民间陋习的忧虑与批评。这种“轻生”并非英勇,而是出于猎奇或谋利(如表演得赏),反映出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无奈。后两句宕开一笔,引入神话色彩,设想若海神知晓君主爱民之心,便应顺应天意,改造自然,使荒芜之地变为宜居之乡。这既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王道政治的理想化表达。苏轼借此表达了他对变法图强、改善民生的深切期望。全诗语言简练,用典自然,由小见大,体现了其一贯的儒者襟怀与诗人气质。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此借潮事以寓讽谕,非徒纪游咏物也。‘斥卤变桑田’一句,寄托遥深,盖望朝廷兴水利、厚民生耳。”
2. 《宋诗钞》:“东坡诸绝句,语浅意深,此篇尤为典型。前二句写俗,后二句言志,转折有力。”
3. 《唐宋诗醇》:“观潮而思及民生,东坡胸次岂寻常诗人所及?‘明主意’三字,正见忠爱之忱。”
4.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寓意在劝导风俗、改良地理,非止嘲弄弄潮儿也。‘应教斥卤变桑田’,即《禹贡》治水之意。”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苏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之语,可为此类作品注脚。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