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上的明月映照着我的心,江水仿佛洗涤着我的肝肠。
那月亮宛如一颗径寸之珠,坠落在洁白如玉的盘中。
我的心原本就如这明月一般澄澈,江面圆满而水流并不湍急。
此时起舞的人是谁呢?请不要看作是三个人(我、影、月)。
峤南本是瘴疠横行之地,却也有如此清寒的江月。
由此才明白天地之间,何人不能获得内心的清净安宁?
床头放着一坛白酒,酒香如白露般凝结弥漫。
我独自饮酒又独自清醒,夜间的气息清澈而悠远。
于是呼唤邵道士,请他取琴在月下弹奏。
我们相携乘上一叶小舟,连夜驶向苍梧山下的河滩。
以上为【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的翻译。
注释
1. 藤州:唐代至宋代地名,今广西藤县一带,位于西江流域,苏轼晚年贬儋州途经此地。
2. 邵道士:姓名不详,应为当地修道之人,与苏轼有交往,诗中称“道士”表明其道教身份。
3. 端如径寸珠:比喻月亮圆润明亮,如同直径一寸的宝珠。径寸珠,古代传说中的宝珠,常喻珍贵明澈之物。
4. 堕此白玉盘:形容月亮倒映江中,宛如落入白玉盘中。李白《古朗月行》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化用其意。
5. 月满江不湍:既写实景——江水平静,亦喻心境——圆满而不激荡,暗含佛道思想中的“寂静圆满”。
6. 莫作三人看: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苏轼言“莫作三人看”,意谓已超脱孤独,物我合一,无需再邀月影为伴。
7. 峤南:五岭以南地区,即岭南,古时被视为荒远瘴疠之地。
8. 天壤间:天地之间。
9. 白酒:此处指米酒或浊酒,非现代白酒。盎若白露漙:形容酒香浓郁,如清晨白露般晶莹凝聚。漙(tuán),露水浓密貌。
10. 苍梧滩:苍梧山附近江滩,苍梧山在今广西梧州、贺州一带,相传为舜葬之地,富神话色彩,象征幽远清寂之境。
以上为【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岭南时期所作,题为“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表现了诗人于逆境中仍能超然自适、与自然和友人共融的精神境界。全诗以江月为引,借景抒怀,将内心澄明与外在清景融为一体,体现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哲思。虽处瘴疠之地,却能在月色、江水、琴声与酒意中寻得心灵的安宁,彰显其旷达胸襟与道家式的出世情怀。末句“相将乘一叶,夜下苍梧滩”更显飘逸洒脱,有如仙人夜游,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精神超越的向往。
以上为【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语言清丽,意境空灵,融合儒释道三家精神,展现了其晚年成熟的心性修养。开篇“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直抒胸臆,以月光与江水象征涤荡尘虑,净化灵魂,极具内省意味。继而以“径寸珠”“白玉盘”设喻,将月之皎洁与心之澄明互为映照,形成内外交融的审美境界。
“我心本如此”一句尤为关键,透露出苏轼坚信本心清净、不受外境污染的哲学信念,与其早年“本来无一物”的禅悟相通。而“莫作三人看”巧妙翻转李白诗意,从“独酌成三人”的孤寂升华为“独而不孤”的超然,体现其精神境界的跃迁。
后半转入现实情境:瘴疠之地竟有清寒江月,反衬出“何人不清安”的普世哲理——真正的安宁源于内心,不在环境。饮酒、弹琴、夜游等行为,既是生活实录,更是精神仪式,通过艺术与自然的交融实现自我救赎。结尾“乘一叶,夜下苍梧滩”画面缥缈,充满道家游仙色彩,却又不失人间温情,与邵道士共游,体现其“入世中求出世”的人生智慧。
全诗结构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再归于行动,层层递进,音韵流畅,堪称东坡晚年山水寄怀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清冷如月,洗尽烟火气,谪居之苦,皆化为烟云,唯见心光朗照。”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江月照我心’二语,直透心性,非悟道者不能道。”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此诗,情景交融,理趣盎然,‘我心本如此’五字,乃通篇眼目。”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瘴地得清月,浊世见真心。末联飘然欲仙,而不忘同志,东坡之高在此。”
5.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东坡晚年诗,渐入平淡深永之境,如‘床头有白酒,盎若白露漙’,语浅意厚,似不经意,而韵味悠长。”
以上为【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