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露水浸湿铜盘中的花瓣,仰望三星祈愿灵验,
仿佛虚空中有神灵降临。
银河斜隐天边时人们尚未入眠,
几缕蛛丝随风飘落庭院。
以上为【七夕】的翻译。
注释
1.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传说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民间有乞巧、祈福习俗。
2. 露盘:铜制承露盘,汉武帝求仙所用器物,此指盛露水的器具。
3. 花水:浸花的水,或指花瓣漂浮的露水,象征洁净祈愿。
4. 三星:参宿三星,古人认为三星高悬象征天意昭然,亦暗指织女星(牛郎织女传说中三星之一)。
5. 降灵:神灵降临,《楚辞·九歌》有“灵降兮坛宇”之语。
6. 斜汉:倾斜的银河,《文选·谢朓〈暂使下都夜发城东门〉》:“斜汉晓依依。”
7. 蜘蛛网:七夕乞巧习俗中,女子需观蛛结网以验巧拙(见《西京杂记》)。
8. 风庭:风中的庭院,暗含秋夜萧瑟之感。
以上为【七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七夕夜景为背景,通过“露盘花水”“蛛网风庭”等意象,勾勒出古人乞巧、祈福的仪式场景。全诗未直接描写牛郎织女相会,而是以人间仰望星空、静候天意的姿态,暗合七夕传说的神秘氛围。尾联“斜汉没时人不寐”写尽守夜祈愿的执着,“蛛网下风庭”则以蛛丝随风飘落的细节,暗示天意难测、岁月流逝的怅惘。语言清冷含蓄,情感深沉,展现了唐人七夕诗中少有的幽玄之境。
以上为【七夕】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七夕夜祭为核心,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人神交感的神秘体验。首句“露盘花水”写民间乞巧仪式:以铜盘盛露、浸花为祭(《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夜于庭中晒书,洒五色线为乞巧”),次句“望三星”点明仰观天象的虔诚。颔联“仿佛虚无为降灵”以恍惚之语写神灵降临的不可见性,既符合祭祀氛围,又暗含对天意难测的隐忧。尾联“斜汉没时人不寐”以银河西沉暗示夜深,呼应“不寐”的守候;“蛛网下风庭”则化用乞巧典故(蜘蛛结网为“得巧”之兆),但蛛网随风飘落,既写实景,又隐喻祈愿落空的惆怅。全诗以冷笔写幽情,将七夕的浪漫传说与现实的苍凉融为一体,格调高古,余韵悠长。
以上为【七夕】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270注引《唐诗品汇》:“窦常七夕之作,不着一字儿女情,而幽玄之思自见。”
2. 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常诗如‘蛛网下风庭’,以物观情,不言而喻。”
3. 清代贺贻孙《诗筏》:“七夕诗易流于俗艳,窦常此篇独以清冷胜,真得风人之遗。”
4. 现代王汝弼《唐诗选评》:“此诗写七夕而避俗,‘降灵’‘蛛网’皆取象空灵,唐人咏节令者,此为最雅。”
5.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窦常以‘虚无降灵’写七夕,突破传统叙事框架,开后世哲理七夕诗之先河。”
以上为【七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