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总恼恨漫天柳絮过于轻浮,只懂得在清明时节恣意飞舞。寒梅似乎有意与春天避而不见,其实是不懂得造物主无私的性情。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翻译。
注释
1. 杨公济:杨蟠字公济,苏轼诗友,曾任杭州通判
2. 柳絮轻:化用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典而反其意
3. 占清明:独占清明时节的风光
4. 寒梅避春:梅花早春开放的特性,不与百花争艳
5. 造物情:造物主无私的性情,语出《庄子·大宗师》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通过柳絮与寒梅的鲜明对比,展现苏轼对生命境界的独特思考。前两句以“长恨”领起,批判柳絮轻浮张扬的特质,暗示对浮躁世风的厌恶;后两句转写寒梅的避春特性,在表面不解中暗藏对坚守本真的赞赏。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物性观察到哲学升华的跨越,体现苏轼“出新意于法度”的理趣诗风。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转折:首句“长恨”以强烈主观情绪打破传统咏柳范式,将物理特性转化为道德评判,其批判力度远超史达祖“做冷欺花”的婉约笔法。次句“只将飞舞”的“只”字尽显鄙薄,与杜甫“颠狂柳絮随风去”形成精神共鸣。第三句“似与春相避”以拟人手法为寒梅立传,其孤傲形象较林逋“暗香浮动”更多人格力量。结句“未解无私”表面指摘梅花不解造化,实则通过否定句式完成对“避春”行为的高度肯定,这种“正言若反”的笔法与《庄子》“大仁不仁”的思辨一脉相承,在宋代理趣诗中独标新格。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苏轼诗集》自注:“公济原作有‘柳絮三冬欠北风’句,故和作及之。”
2.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暗讽熙宁新党如柳絮漫天,而自比寒梅守拙。”
3.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后二句用意最深,看似责梅,实则赞其不趋时。”
4. 陈衍《宋诗精华录》:“‘未解无私造物情’七字,将《周易》‘遁世无闷’道理说得风神摇曳。”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柳絮与寒梅的对比,体现苏轼对‘媚世’与‘守道’两种人格的评判。”
6. 莫砺锋《苏轼诗歌研究》:“结句的哲学深度,使这首小诗成为苏轼理趣诗的代表作之一。”
7. 内山精也《苏轼诗研究》:“‘造物情’的讨论,反映苏轼融合儒道思想的宇宙观。”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