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如今已不再梦见周公,但依然欣喜在秋日里重访古老的宫殿。
翠凤曾依傍的山势依旧嶙峋耸立,清澈的泉水长年流淌,见证着世事的兴衰变迁。
直到今天,游人仍为故国的荒芜而感伤,如同《诗经》中“黍离”之悲;故国的学子们吟诵着《雨无正》般哀怨的篇章。
如今祭祀不再,牛酒不至,乌鸦与鸟雀也纷纷散去,唯见无数白杨在暮色中随风呼号。
以上为【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的翻译。
注释
1. 周公庙:祭祀西周政治家周公旦的庙宇,位于今陕西岐山县,相传为周人发源地之一。
2. 岐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为周朝发祥地,传说周文王时有凤凰鸣于岐山。
3. 润德泉:周公庙后的一处泉水,据史书记载,此泉“世乱则竭”,象征政教清明与否。
4. 吾今那复梦周公:语出《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苏轼借此表达理想难酬、盛世不再的感慨。
5. 故宫:指周公庙及其周边古建筑群,亦可泛指周代旧都遗址。
6. 翠凤旧依山硉兀:传说周初有凤凰栖于岐山,象征祥瑞。“硉兀”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7. 清泉长与世穷通:指润德泉的枯竭或涌流与世道治乱相关,“穷通”即困厄与通达。
8. 伤离黍:化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表达对故国衰亡的哀伤。
9. 咏雨蒙:指《诗经·小雅·雨无正》,“雨蒙”为“雨无正”的简写,此诗讽刺周幽王昏庸、政令无常,此处借指士人哀叹时政。
10. 牛酒不来乌鸟散:古代祭祀用牛酒,今祭祀废弛,连乌鸟都不再聚集,极言庙宇荒凉。
以上为【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周公庙遗迹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融合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诗人以“梦周公”起笔,既暗用孔子“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典故,又寄托对圣贤治世理想的追怀。面对周公庙的残破与润德泉的存续,诗人感慨时局动荡、礼乐崩坏,昔日庄严庙宇今成荒野,唯有自然景物见证沧桑。全诗情感沉郁,意境苍凉,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体现了苏轼在贬谪时期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以上为【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途经周公庙所作,属典型的咏史怀古之作。首联以“梦周公”开篇,巧妙借用孔子之语,既点明主题,又暗含自身政治理想受挫的无奈。“尚喜秋来过故宫”一句,表面写重访之喜,实则以“喜”衬“悲”,故宫早已非昔日盛景,喜中含悲,情感复杂。颔联写景,一静一动,“翠凤旧依”写山之恒常,“清泉长与”写水之感应,自然之物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颈联转入人文抒情,“伤离黍”“咏雨蒙”连用《诗经》典故,将个人感受升华为文化集体记忆,增强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尾联以“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暮号”层层渲染荒凉氛围,画面凄清,余韵悠长。全诗结构严谨,由梦起,由景入情,终归于死寂之象,体现出苏轼在理性思辨之外深沉的历史悲悯。
以上为【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托迹怀古,寄慨遥深,不独模山范水而已。”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清泉长与世穷通’,语极沉痛,盖自伤其不得行道也。”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谓:“此诗作于元丰间贬黄州后,触景生悲,借周公以自况,其志可知。”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苏诗云:“东坡之咏史,多寓身世之感,非徒考迹以求真也。”可为此诗注脚。
5. 当代学者莫砺锋《苏轼诗词选》评曰:“此诗将历史典故、地理风物与个人情怀融为一体,展现出苏轼在逆境中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念。”
以上为【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