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虔州的吕倚,官职为承事,年已八十三岁,仍然坚持读书写诗,喜好搜集古今书法名帖。他家境贫寒,甚至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
扬雄年老无子,冯衍终生不得志。吕倚也不认识金钱的势力,只与书墨为伴。家中收藏着古今书法名帖,墨色辉映于箱箧之间。饥饿时只能靠着空桌,那些字帖上的字虽多,却一个也不能拿来煮着吃。他腹中藏书如五千卷经文,内容丰富,彼此交错支撑。吟诗之声如同蝉蛩鸣叫,偶尔也能写出像贾岛、孟郊那样的佳句。我想对乡里的长者说:吕倚这样德高望重、年高德劭的老人,世上还有几人?应当稍稍给予一些物质上的接济。
以上为【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宋代地名,治所在今江西赣州。
2. 吕倚承事:吕倚,字居仁,南宋初人,此处或为苏轼误记或另有所指;“承事”为宋代低级文职官名,属从九品。
3. 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晚年贫困,无子嗣。
4. 冯衍:东汉辞赋家,因直言被贬,终身不得志。
5. 孔方兄:古代对钱币的戏称,源于鲁褒《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6. 灵照女:疑为“墨君”或“笔姬”之类拟人化说法,此处或指笔墨纸砚等文房之物;亦有版本作“灵台女”,但意义不明,或为传写之误。然据诗意,应指与书墨相伴,无俗财之亲。
7. 箱筥(jǔ):皆为竹制容器,用以盛物,此处指收藏字帖的箱子。
8. 据空案:靠着空桌子,形容家徒四壁,无食可进。
9. 一字不堪煮:字帖上的字虽多,却不能当饭吃,极言文人之困顿。
10. 岛、可句:指唐代诗人贾岛与孟郊(“可”或为“郊”之误),二人以苦吟著称,诗风清峭孤寂,此处赞吕倚诗句有其风骨。
以上为【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为一位年高德劭、清贫自守的老学者吕倚所作,通过对其生活境遇的描写,既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也高度赞扬了其安贫乐道、勤学不辍的精神。全诗以典故衬托人物品格,以对比凸显贫富与精神之反差,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诗人借古喻今,将吕倚比作扬雄、冯衍等历史上怀才不遇的文人,既突显其才学,又暗含对其命运的惋惜。结尾呼吁地方长者予以周济,体现出苏轼一贯的人文关怀与仁政思想。
以上为【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平实语言勾勒出一位老学者清贫而高洁的形象。开篇即以扬雄、冯衍两位历史人物作比,奠定全诗悲悯而崇敬的基调。扬雄无子、冯衍不遇,皆才高命蹇,正与吕倚年高贫寒、才学不售相呼应。诗人巧妙运用“不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一联,以幽默笔法写出吕倚远离金钱、唯与文墨为伴的生活状态,凸显其精神世界的丰盈与物质生活的匮乏之间的强烈反差。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二句,视觉感极强,仿佛墨香四溢,光照寒室,反衬出“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的辛酸。文字不能果腹,然“五千卷”藏于枯肠,磊落撑拄,正是文人风骨的象征。其诗如蜩螗蟋蟀之鸣,虽不宏亮,却自有真声,偶得“岛可”之句,足见功力。
结尾由描写转为呼吁,“德齿敬已古”一句,点出吕倚德行与年齿俱高,理应受人尊敬。诗人以“如翁有几人”发问,既赞叹其稀有,又暗含世风日下之叹,最后恳请“薄少可时助”,语气温和而恳切,体现苏轼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全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寓褒贬于叙述之中,堪称咏人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三十六引查慎行曰:“此诗写老儒穷饿而守志不移,语极酸楚,而讽谕在言外。”
2. 《宋诗钞·东坡集》评:“借古人以况今人,以贫墨而笑俗富,东坡胸次,正在此等处见。”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评此诗:“前半用典精切,后半寄慨深沉。‘一字不堪煮’五字,千古同悲。”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于老儒困穷之作,每能体察入微,此类诗实有杜陵遗风。”
5. 《历代诗话》引《艇斋诗话》云:“东坡此诗,看似平淡,实则骨力内蕴,所谓‘外枯而中膏’者也。”
以上为【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