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高大的槐树刚刚投下初夏的绿荫。
这美好的时光并非虚有其名,清静和谐的气息充满我的胸怀。
少年时我捧着书卷静坐,诵读《诗经》如同弹奏琴瑟一般悦耳动听。
转眼已过去四十年,如今容颜尚如你这般年轻。
我平日闭门不出,一旦外出便受到邻里敬重。
家中世代讲究借鉴古事,百部史书都由我亲手研读斟酌。
当年那两位长者,曾欣喜于我发出这样的读书之声。
淮与德二人竟入我梦中,头戴童子角带,还未能戴上成人的簪子。
孺子笑着问我:您为何如此深情怀念?
以上为【和陶郭主簿二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今日复何日:感叹时光流转,不知今夕何夕,表达对当下情境的珍视与恍惚之情。
2. 高槐布初阴:高大的槐树开始投下树荫,点明时节为初夏。
3. 良辰非虚名:美好的时光并非徒有虚名,强调此时此刻的真实可感。
4. 清和盈我襟:清静和谐之气充盈胸怀。“清和”既指气候宜人,亦喻心境安宁。
5. 孺子卷书坐:少年时手执书卷而坐,形容勤学之态。
6. 诵诗如鼓琴:诵读《诗经》之声宛如弹琴,比喻读书之乐。
7. 却去四十年:距少年时代已过去四十余年,苏轼作此诗时约在晚年。
8. 玉颜如汝今:容颜仍如你(指年轻学子)一般美好,或为自嘲,或为精神不老之喻。
9. 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家族重视以古为鉴,自己亲历遍读诸史,“斟”字喻精研细品。
10. 淮、德入我梦,角羁未胜簪:梦见故人“淮”与“德”,彼时他们尚是孩童装束(角羁为儿童发饰),还未到戴簪成人之龄,暗示早年交谊。
以上为【和陶郭主簿二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追和东晋诗人陶潜所作《和郭主簿》二首的唱和之作,并附有序引(原文未录)。诗中通过回忆少年读书之乐、中年修身守志之态,抒发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师友、先贤精神传承的感念。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归于平淡却情意绵长的诗歌风格。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追忆中展现人生历程与文化承续,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与文化传统的执着坚守。
以上为【和陶郭主簿二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今日”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时光交错的迷离感,继而转入对青春岁月的追忆。首段写景起兴,槐阴初布,清和满襟,不仅点明节令,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安适。中间回忆少年读书情景,“诵诗如鼓琴”一句,将枯燥的诵读升华为艺术享受,足见其乐在其中。随后笔锋一转,述及中年闭户治学、邻里敬重的生活状态,表现其持守操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两句,凸显苏轼深厚的史学修养与自觉的文化担当。他并非泛泛读史,而是“手自斟”——如品酒般细细体味,体现出宋代士大夫“以史为鉴”的典型精神气质。梦中故人再现,形象稚嫩(角羁未胜簪),既是记忆的闪回,也暗含生死暌隔之痛。结尾以“孺子笑问”收束,形成古今对话的结构,使全诗在哲思中结束:为何念之深?或许正因为生命短暂、道义长存,故不得不深念。
整首诗语言简淡,情感真挚,无激烈之辞而有悠远之思,是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和陶郭主簿二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近渊明,意亦相仿,盖晚岁归真之作。”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婉转低回,有风人之致,非徒拟其貌也。”
3.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起四句清旷,中叙往事,后入梦境,结以问答,章法井然,情思绵邈。”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陶诗多寓身世之感,此首尤显,于闲淡语中见沉郁。”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淮德’二字不可考,疑为乡里旧友,或假托以寄意,不必实有其人。”
以上为【和陶郭主簿二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