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
空仓付公子,坐待发苕颖。
十年困新说,儿女争捕影。
凿垣种蒿蓬,嘉谷谁复省。
空馀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织屦随方进,采薪教韦逞。
辛勤守一经,菽水贤五鼎。
会看金花诏,汤沐奉朝请。
天公不吾欺,寿与龟鹤永。
翻译
程建用先生原本以教授学问为生,笔下文章浩瀚如千顷湖水。如今家道中落,仓廪空虚,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儿子,静待他如苕草之穗般崭露头角。十年来新学说盛行,孩子们争相追逐虚名,如同捕捉影子;自家院墙被挖开种满野草蒿蓬,良田中的嘉谷却无人照管。唯有思念父母的孝心尚存,不禁叹息母亲在北堂独居清冷。你教导子弟像孔子教韦编三绝般勤勉,又如靠编织草鞋谋生的人一样脚踏实地。辛苦钻研一部经书,虽生活清贫奉养微薄,却胜过享用五鼎之食的富贵人家。今年听闻你被重新起用,《鲁史》也将重现光辉。你的儿子也已改任官职,三次赴任奔波于繁重的差事之间。归来时你笑容粲然,但白发已如霜雪披垂于颈后。终将看到皇帝颁下的金花诏书,受封爵位,入朝参政。上天不会辜负我们,愿你长寿如龟鹤,永享安康。
以上为【送程建用】的翻译。
注释
1. 舌耕:以讲授经书为生,古代称教书为“舌耕”。
2. 文字浩千顷:形容著述丰富,如千顷湖水般广阔。
3. 空仓付公子:家中贫困,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儿子成才。
4. 发苕颖:苕,芦苇类植物;颖,穗。比喻子孙崭露头角。
5. 十年困新说:指王安石变法后新学盛行,旧儒学者受到排挤。
6. 儿女争捕影:比喻世人追逐虚名浮利,如捕风捉影。
7. 凿垣种蒿蓬:破墙种杂草,喻家境败落,田园荒芜。
8. 南陔(gāi):《诗经·小雅》篇名,古时用于歌颂孝道,此处代指孝亲之情。
9. 北堂冷:北堂为母居之所,冷言其孤独凄清。
10. 采薪教韦逞:采薪,打柴为生;韦,熟牛皮,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此处借指勤学不辍。
以上为【送程建用】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赠别友人程建用之作,融深情厚谊与人生感慨于一体。全诗以“舌耕”起笔,点出程氏以教书为业的身份,继而写其困顿与坚守,再转至其子成才、自身起复的喜讯,情感由沉郁渐趋昂扬。诗中既有对士人清贫守志的敬重,也有对天道酬勤的信念,更寄寓了对友人晚年得福的真诚祝愿。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结构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襟怀与深厚情义。
以上为【送程建用】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跌宕。开篇以“舌耕”“文字浩千顷”赞程建用学识渊博、诲人不倦,随即笔锋一转,写其家道中落,“空仓付公子”既显无奈,亦见期望。中间数句通过“凿垣种蒿蓬”“嘉谷谁复省”等意象,描绘出士人在时代变革中的边缘化处境,批判时风追逐新说而忽视根本。而“南陔意”“北堂冷”则转入亲情层面,凸显其内心孤寂与孝思未尽之憾。后半部分笔调转亮,“起废”“改官”带来希望,“一笑粲”与“素发飒垂领”形成强烈对比,既见欣慰,亦含岁月沧桑。结尾以“金花诏”“汤沐奉朝请”寄予美好祝愿,最后以“寿与龟鹤永”作结,情真意切,余韵悠长。全诗融合叙事、抒情与议论,体现苏轼诗歌“情理交融”的特点。
以上为【送程建用】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重心长,写友人困顿起复,兼及家国身世之感,非徒送别而已。”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幅写穷愁,后幅写荣遇,转折自然,情味深永。‘南陔’‘北堂’二语,最见孝思。”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苏诗善以平语写深情,此篇尤见其敦厚之致。‘辛勤守一经,菽水贤五鼎’,可谓知言。”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赠人之作,多能即事抒怀,此诗由个人遭际推及士人命运,末以天道相期,气象宏阔。”
以上为【送程建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