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翻译
我寄居在定惠院的东边,满山都是杂乱的野花,却有一株海棠树,当地的百姓并不知道它的珍贵。
江边的小城湿热多瘴气,草木繁茂丛生,唯有名贵的花却寂寞地独自开放。
它在竹篱间嫣然一笑,光彩照人,相比之下,漫山遍野的桃李都显得粗俗不堪。
我也明白上天有深意,特意让这美丽的女子(指海棠)居住在这空寂的山谷之中。
它天生富贵气质,不靠金盘盛着、华屋供奉也能显出高雅。
红润的花瓣如同酒后泛起红晕的脸颊,翠绿的叶子像卷起纱袖露出的红润肌肤。
林深雾浓,清晨的阳光来得迟;日暖风轻,春日里仿佛刚刚睡足。
雨中它含泪低垂,显得凄清悲伤;月下无人时,更显清丽娴雅。
我饭后无事,悠闲散步,手抚肚子逍遥自在。
不去管这是谁家或僧舍,拄着拐杖敲门只为欣赏修长的竹子。
忽然看见这绝美的海棠映照我这衰老之人,不禁叹息无声,揉擦病眼以确认所见。
这荒僻的地方怎会有如此名花?莫非是哪位爱花之人从西蜀移来?
一寸小根要跋涉千里才可移植成功,恐怕是鸿鹄衔籽远飞而来。
我们天涯沦落之人与这孤芳同病相怜,且共饮一杯,为它唱这首诗吧。
明天酒醒后我还想独自前来,可一旦雪花纷飞,落花满地,我又怎能忍心触碰?
以上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的翻译。
注释
1. 定惠院:位于今湖北黄冈市,苏轼初贬黄州时曾寓居于此。
2. 江城:指黄州,地处长江边,故称“江城”。
3. 地瘴:南方湿热之地易生瘴气,古人认为有害健康。
4. 蕃草木:草木茂盛。“蕃”通“繁”。
5. 名花:此处特指海棠,古人视其为名贵花卉。
6. 苦幽独:虽为名花却寂寞生长于荒野。
7. 嫣然一笑:形容海棠花开娇艳动人,如美人微笑。
8. 桃李漫山总粗俗:对比手法,突出海棠的高雅脱俗。
9. 造物:指天地、自然。
10. 故遣佳人在空谷:化用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以“佳人”喻海棠,寓意高洁孤独。
11. 自然富贵出天姿:谓海棠天生丽质,不需外在装饰即显高贵。
12. 不待金盘荐华屋:无需用金盘盛放、陈列于豪宅之中以显其贵。
13. 朱唇得酒晕生脸:比喻花瓣红润如饮酒后面泛红晕。
14. 翠袖卷纱红映肉:绿叶衬托红花,如美人翠袖卷起,肌肤微露。
15. 林深雾暗晓光迟:写山谷幽深,晨光难至。
16. 春睡足:暗用杨贵妃醉酒典故,亦状花态慵懒之美。
17. 雨中有泪:形容雨中海棠花瓣带水,似含泪。
18. 清淑:清丽贤淑,形容月下海棠之神韵。
19. 先生:苏轼自称。
20. 拄杖敲门看修竹:表现闲适生活状态,亦暗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1. 绝艳照衰朽:海棠之艳丽反衬诗人年老体衰。
22. 擦病目:因久病或年老而视力模糊,需擦拭眼睛才能看清美景。
23. 陋邦:偏僻之地,指黄州。
24. 无乃好事移西蜀:怀疑是有人从四川(古称西蜀,海棠原产地之一)移栽而来。
25. 寸根千里不易致:小小根茎要跨越千里移植极为困难。
26. 衔子飞来定鸿鹄:想象是仙鸟衔种而来,增添神秘色彩。
27. 天涯流落俱可念:诗人与海棠皆为“流落天涯”之物,同病相怜。
28. 歌此曲:吟诵此诗以寄情。
29. 雪落纷纷那忍触:预想明日花落雪中,不忍目睹,表达惜花之情。
以上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贬谪黄州初期,寓居定惠院时所作。全诗以海棠自喻,借物抒怀,将个人身世之感融入对一株野生海棠的描写之中。诗人身处逆境,却仍能发现自然之美,并与之产生深刻共鸣。诗中“土人不知贵也”一句,既道出海棠的被埋没,也暗喻自己才华不被当世所重。通过“嫣然一笑”“朱唇得酒”等拟人化描写,赋予海棠以人格美,进而寄托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操。全诗情感层层递进,由赏花到自怜,由孤独到慰藉,最终升华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命态度。语言清丽自然,意境深远,是苏轼贬谪时期托物言志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即点明环境背景——瘴疠之地草木繁盛,唯独名花孤寂,奠定全诗孤高清远的基调。中间大段描写海棠风姿,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手法,将其写得如美人临世,既有“嫣然一笑”的灵动,又有“月下清淑”的静美,形神兼备。尤其“朱唇得酒”“翠袖映肉”等句,以色喻花,细腻传神,又不失典雅。
诗人并未止步于写景,而是借花抒怀。他将自身贬谪遭遇与海棠的“幽独”命运相比,形成双重孤独的共振。“先生食饱无一事”看似闲适,实则隐含仕途失意后的无奈;“忽逢绝艳照衰朽”则是精神上的震撼与慰藉。结尾由当下之赏转为未来之悲,“明朝酒醒还独来”写出深情眷恋,“雪落纷纷那忍触”则以景结情,余味无穷,体现东坡“哀而不伤”的审美取向。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空灵悠远,充分展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笔法和“物我合一”的哲思。在困顿中发现美,在孤独中坚守志节,正是此诗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以上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东坡在黄州,尝作《海棠》诗,有‘江城地瘴蕃草木’之句,盖自寓其迁谪之意也。”
2.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谪黄州,居定惠院,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往往过午忘返。尝赋诗云:‘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盖托兴在此花也。”
3.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十二:“‘嫣然一笑竹篱间’,写花如画,写人更远。‘先生食饱无一事’以下,愈闲愈悲。”
4.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此诗纯以神韵胜,不斤斤于对仗工拙。‘朱唇得酒’二语,设色鲜妍而不佻,大家手段。”
5.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前半写花,后半自写,中间错综变化,而情绪贯穿。结处‘雪落纷纷’,凄婉欲绝,极得风人之致。”
6.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为东坡集中第一等作品。托物寓怀,情景交融,读之令人神往。‘天涯流落俱可念’,真肺腑语也。”
以上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