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黄粱饭尚未完全煮熟,太阳还未西斜,我在玉堂的阴凉处亲手栽种花草。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旧日滋味,那时还未吃午饭,就已经喝过茶了。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元佑六年:即公元1091年,宋哲宗年号。
2. 自杭州召还:苏轼时任杭州知州,于元佑六年被召回朝廷任翰林学士承旨。
3. 汶公:指范百禄,字子功,谥“文安”,后人或称“汶公”,时任翰林学士承旨,与苏轼同朝为官,关系友善。
4. 馆我于东堂:招待我住在东堂。馆,留宿;东堂,古代官署或府邸中的厅堂名,常为文人集会之所。
5. 次诸公韵: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和诗,即唱和之作。
6. 半熟黄粱: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卢生梦中经历荣华富贵,醒时黄粱饭尚未熟,喻人生如梦,富贵虚幻。此处借指时间尚早,亦隐含人生短暂之感。
7. 玉堂:翰林院的别称,亦泛指朝廷文职官员办公之地。此处或实指其居所环境清雅如玉堂。
8. 手栽花:亲手种植花卉,表现闲适生活情趣。
9. 却寻三十年前味:回忆三十年前的旧日生活情景。苏轼约于嘉祐年间(1057年后)初入仕途,至元佑六年约三十余年,故云。
10. 未饭钟时已饭茶:形容旧时生活节奏悠闲,尚未到吃饭时间便已饮茶,亦暗示当年公务较轻、心境闲适。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于元佑六年(1091年)自杭州被召还京时所作,记述其重返汴京后在汶公府邸东堂翻阅旧诗卷,并依诸公原韵和诗三首之一。本诗以清淡笔触写日常生活片段,借“半熟黄粱”“手栽花”“未饭钟时已饭茶”等细节,抒发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三十年前味”一句,既是对青春时光的怀想,也暗含宦海浮沉、世事沧桑之叹。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和、内敛的特点,亦可见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极简之笔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生活图景:日影尚斜,黄粱未熟,诗人于玉堂阴下亲手栽花,动作从容,心境安宁。首句“半熟黄粱日未斜”巧妙化用“黄粱一梦”典故,却不言梦醒之悲,反衬当下生活的真切与宁静,体现出苏轼历经贬谪后对现实的珍视。次句“玉堂阴合手栽花”进一步以细节描写展现其闲适情致,“手栽”二字尤见主动投入生活之意趣。后两句转入回忆,“却寻三十年前味”一句情感深沉,将今昔对照,不言沧桑而沧桑自现。“未饭钟时已饭茶”看似平淡,实则意味隽永——当年生活节奏舒缓,心境自由,与今日虽居高位却身不由己形成潜在对比。全诗无激烈言辞,却在平淡中蕴藏深厚的人生体悟,正合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其语言自然流畅,意象清新,格调冲和,是其晚年唱和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语极平淡,而意味深长,盖阅历既深,不假雕饰,自然入妙。”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未饭钟时已饭茶’,写出三十年前闲适光景,今虽复登玉堂,而心向往者,乃在昔日之清旷也。”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再入翰苑之时,而情怀萧散,不以迁擢为喜,可见其胸次超然。”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东坡晚年诗多寓感慨于闲适之中,如此诗‘却寻三十年前味’,非徒怀旧,实有今昔之悲焉。”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以家常语写日常事,而能寄托深远,所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者也。”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