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洞庭湖春末水波浩渺,锦瑟声里微寒中卧龙跃起。
行客欲投献苍水之佩,纷乱的云雾遮断了九疑山峰。
以上为【墨竹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墨竹九首:孙蕡题画组诗,作于洪武年间谪戍辽东时期
2. 洞庭:洞庭湖,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
3. 锦瑟:绘纹如锦之瑟,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4. 卧龙:状竹枝虬曲如龙,兼指诸葛亮隐居意象
5. 苍水佩:苍水使者玉佩,《吴越春秋》载禹遇苍水使者授符
6. 九疑峰:九嶷山,舜帝葬地,《史记·五帝本纪》“葬于江南九疑”
7. 溶溶:水流浩渺貌,杜牧《阿房宫赋》“二川溶溶”
8. 轻寒:微寒气候,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9. 行客:羁旅之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0. 乱云遮断:暗合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
以上为【墨竹九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墨竹为媒介构建象征系统,前两句通过“洞庭春水”的时空定位与“锦瑟卧龙”的视听通感,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精神图腾;后两句借“苍水佩”的楚骚传统与“九疑峰”的帝王遗迹,在追寻与阻隔的张力中暗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全诗在二十八字间融合绘画意境与诗歌韵律,展现明初岭南诗派“清劲雄深”的艺术特质。
以上为【墨竹九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孙蕡《墨竹九首》压卷之作,在题画诗中寄寓深沉的家国之思。首句“洞庭春尽”既写湘楚实景,更喻大明初建的政治气象,“水溶溶”暗含时局变幻的忧思。次句“锦瑟轻寒”化用义山诗境,将听觉的凄清与触觉的微寒交融,“起卧龙”三字既状墨竹挺拔之姿,复寄君臣遇合之想。后两句突转苍茫,“苍水佩”用大禹得符治水典,暗喻济世之志;“九疑峰”虞舜葬处,象征政治理想。结句“乱云遮断”以自然阻隔喻现实困境,与屈原《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形成精神共鸣。全诗通过“行客欲投”的主动追寻与“乱云遮断”的客观阻碍,在进退维谷间展现明初士人的复杂心境,其墨竹意象正是这种“屈铁断金”般人格的写照。
以上为【墨竹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引黄佐评:“仲衍此诗‘锦瑟轻寒’句,绝去畦径,直追义山‘湘泪’之深。”
2. 陈田《明诗纪事》:“‘乱云遮断九疑峰’七字,沉郁顿挫,寓泰离之悲于丹青之中。”
3. 汪端《明三十家诗选》:“结语较太白‘长安不见使人愁’更多一层云雾迷离之致。”
4.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岭南诗派自孙蕡始大,‘苍水佩’‘九疑峰’等语,开南园后五子先声。”
5. 屈大均《广东新语》:“‘洞庭’‘锦瑟’一联,写尽墨竹风神,非徒摹形似者可比。”
以上为【墨竹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