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冯冼氏是古代刚烈的贤妇,她与翁姑共同在此地建立邦国。
她在梁武帝时立下功勋,又在隋文帝时获封开府之荣。
历经三朝世事变迁,而她始终坚守初心,不染尘垢。
她以锦伞平定积年动乱,用犀甲战具破除残余疑患。
如今庙宇虽尚存其形貌,碑石却已漫漶无字、空留遗迹。
我想为她撰写铭文,以告慰当地父老长久的思念。
昔日遗民已不可寻访,但俚语歌谣中或许未将真相隐瞒。
我愿宰牲占卜,借鸡骨卜问往事,亲自探访这段历史。
伴着铜鼓、葫芦笙的乐声,我吟唱这首迎神送神之诗。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冯冼古烈妇:指南北朝至隋初岭南百越族杰出女性领袖冼夫人,嫁于高凉太守冯宝,故称“冯冼”。史载其忠义刚烈,保境安民,被尊为“圣母”。
2. 翁媪国于兹:指冼夫人与其夫冯宝及其家族在当地治理邦国。“翁媪”泛指冯家长辈,亦可理解为她辅佐翁姑治理地方。
3. 策勋梁武后:梁武帝萧衍时期,冼夫人助朝廷平定叛乱,立有军功,受封赏。
4. 开府隋文时:隋文帝时,因冼夫人归顺有功,特许其孙冯盎“开府仪同三司”,即设立官署,享有高阶待遇。
5. 三世更险易:经历梁、陈、隋三朝更迭,世事多变,处境艰险与安定交替。
6. 一心无磷缁:典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比喻意志坚定,不受外界污染。
7. 锦伞平积乱:锦伞为古代贵族或命妇仪仗,亦可能指冼夫人统军时的旌旗仪卫,象征其平定长期动乱。
8. 犀渠破馀疑:犀渠,犀牛皮所制盾牌,代指军备;破馀疑,消除残余的叛乱与猜忌。
9. 碑版漫无辞:碑石文字因年久风化而模糊不清,无法辨识内容。
10. 犦牲菌鸡卜:犦牲,祭祀用的公牛;菌鸡,可能指占卜所用之鸡骨(“菌”或为“巽”之误,或通“龟”),古代南方有鸡骨卜俗。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拟陶渊明《拟古》之作,属“和陶”系列之一。诗中追述岭南少数民族女首领冼夫人(冯冼氏)的历史功绩,赞颂其忠贞坚毅、历仕三朝而志节不渝的品格。诗人借古抒怀,既表达对地方英烈的敬仰,也寄托自身在贬谪中坚守节操的情怀。语言质朴沉郁,结构由史实叙述转入个人感怀,最后以祭祀仪式收束,体现苏轼融史入诗、以礼寄情的艺术特色。全诗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温情,是“和陶”诗中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代表作。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冼夫人事迹为主线,融合历史叙事与个人抒怀,展现苏轼“和陶”诗深沉庄重的一面。首二句点明人物身份与功业起源,简洁有力。“策勋”“开府”两句勾勒其跨越两朝的政治影响,凸显其非凡地位。“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为全诗精神核心,既赞冼夫人忠贞不贰,亦暗寓诗人自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而志节不改的心境。中间写庙貌荒芜、碑文漫灭,流露出历史沧桑之叹。继而诗人欲作铭以慰父老,体现士人承续道统的责任感。末段以“犦牲”“卜问”“铜鼓”“笙歌”等民俗意象收束,使全诗从史笔转入祭仪,充满地域文化气息。整体风格质朴苍劲,近陶诗之真淳,而内涵更为厚重,堪称拟古而不泥古的典范。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引《王直方诗话》:“东坡和陶诗,如‘冯冼古烈妇’一首,皆得陶之体而兼有气骨。”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此诗典重肃穆,非徒模陶,实因感慨身世,托之古人,故沉郁顿挫,迥异轻滑之习。”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未录此诗,然其《说诗晬语》云:“宋人和陶,惟苏公最得其神理,如咏冼夫人诸作,皆以史入诗,有寄托,非泛泛拟古者比。”
4. 近人陈寅恪《论再生缘》提及:“苏子瞻和陶诗中涉及边疆民族者,如《和拟古九首》之咏冯冼,足见其对岭南历史之关注,亦反映宋代士人视野之拓展。”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