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古以来有一股细小的泉水,从遥远的山岭背面流来。
它穿过城邑,经过村落,水流虽弱却使荒芜之地的蓬草艾草显得茂盛。
后来这泉水汇成柯氏陂,形成十亩水面,鱼虾聚集其中。
可遇干旱之年,泉水也枯竭了,只剩干枯的浮萍黏附在破碎的泥块上。
昨夜南山飘来云彩,下了一场雨,但仅润泽了一犁深的土地。
我含泪寻访旧日水道,才知自己正清理着荒芜的园地。
泥中的芹菜还留有宿根,可惜只存下一寸长。
那雪中萌发的新芽何时才能生长?春天到来,斑鸠飞起,正好可以切脍而食。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微泉:细小的泉水。
2. 远岭背:指山岭的背面,即偏僻幽远之处。
3. 穿城过聚落:流经城市和村落。
4. 流恶壮蓬艾:尽管水流微弱(“恶”通“微”或作“细小”解),却使蓬草、艾草等野生植物繁茂起来。“壮”意为助长、使其茂盛。
5. 柯氏陂(bēi):陂,池塘。柯氏陂,相传为古代某柯姓人家所筑之池,在黄州附近。
6. 枯萍黏破块:干枯的浮萍黏附在龟裂的泥土块上,形容久旱无水之象。
7. 南山云:指黄州城南的山中云气,预示降雨。
8. 一犁外:古代农谚称“一犁雨”,指春雨润土及犁深,约一尺左右。此处言雨量极少,仅及一犁之深以外,说明雨势不大。
9. 泫然:流泪的样子,形容悲伤或感慨。
10. 故渎:旧日的水道。渎,沟渠。理荒荟:整治荒芜丛杂的草木。理,治理;荒荟,荒芜杂乱的草木。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注释。
评析
《东坡八首》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组田园诗,此为其一,并有序(此处未录)。本诗以“微泉”起兴,借自然景物的兴废变迁,抒写诗人身处逆境却不忘耕垦、期待复苏的心志。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寓哲理于日常耕作之中。诗人由泉水的枯竭联想到自身处境的困顿,又从宿根、春雨看到希望,表现出其旷达坚韧的人生态度。诗中“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一句尤为动人,既是实写,亦是自喻:纵处荒芜,生命之根未绝。末句“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更以轻快笔调收束,暗含对未来的期待与生活情趣。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微泉”为线索,贯穿起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怀。开篇写泉源之远、穿城之迹,展现其虽微而有功——滋养蓬艾、汇为陂池,曾使鱼虾汇聚,生机盎然。然而天旱泉竭,昔日胜景化为枯萍黏土的荒凉图景,令人唏嘘。诗人触景生情,“泫然寻故渎”,不仅是在寻找旧渠,更是在追溯一段逝去的生机与理想。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是全诗情感转折点:即便万物凋敝,仍有生命潜藏地下,一线生机尚存。这一“寸”之根,既是实景描写,更是诗人自我精神的象征——贬谪困顿如大旱,然心志未灭,犹待春阳。结尾两句转写未来:“雪芽”将动,“春鸠可脍”,语调由沉郁转向轻快,透露出苏轼特有的乐观与生活雅趣。
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衰转兴,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不弃希望、亲近自然、躬耕自养的生活哲学。语言简淡而意味深远,堪称其黄州时期田园诗的代表之作。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荒陂废渠,而寓意深远,非徒纪游述事也。”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起结俱见风致,中幅感慨良深。‘泥芹有宿根’一句,最得比兴之体。”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一犁外’三字极妙,写雨之轻微,如画如谚。”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专论此诗,然其论苏诗云:“东坡之诗,往往于琐事中见性情,于荒寒处见生机。”可为此诗注脚。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苏轼黄州诗:“多就身边琐事发想,而寄托遥深,此首尤能以枯寂之景,翻出温润之思。”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