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翻译
时运来临时便随物而行,困顿路尽处也非我所能止息。
你我各自心怀志向,一同流落于南方荒蛮之地。
我们都是被贬的别驾官职,各自携带着年幼的孩子。
你的家中有如孟光般贤德的妻子,我的家室唯有佛法之喜相伴。
在山谷之间偶然相逢,整整一月同寝共起。
海南之地广漠无边,生活虽粗简却尚可维持生计。
你劝我效法陶渊明戒酒,力量微薄之时更应保全自身。
因小病缘于饮酒,只要停饮便可痊愈。
我虽尚未真正抵达理想之道,但已隐约望见渡口的边际。
从今以后,我的东坡居室中,不再供奉杜康之神。
以上为【和陶止酒】的翻译。
注释
1. 陶止酒:指陶渊明所作《止酒》诗,该诗以每句皆含“止”字的形式表达戒酒决心。
2. 时来与物逝:顺应时势,随物流转。语出《庄子·刻意》:“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3. 路穷非我止:即使处境困窘,亦非出于本愿停止前行,暗喻贬谪非己所愿。
4. 子:指诗人的朋友,同为贬官者,具体姓名不详。
5. 百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指岭南、海南等边远荒僻之地。
6. 别驾:官名,州刺史的佐吏,因随刺史出行时另乘传车,故称“别驾”。宋代多用作贬官安置之职。
7. 孟光:东汉隐士梁鸿之妻,以贤德著称,典出《后汉书·逸民传》,常用来比喻贤妻。
8. 法喜:佛教术语,指修习佛法而生的喜悦,即“法乐”,非世俗之乐。
9. 微疴坐杯酌:小病因饮酒所致。“坐”意为“由于”。
10. 杜康: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世用作酒的代称;“杜康祀”指祭祀酒神或设酒坛以饮酒。
以上为【和陶止酒】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儋州时期,是其和陶渊明《止酒》诗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与精神追求的转变。诗中既有对现实困境的坦然接受,也有对自我修养的坚定信念。通过与友人同贬异地、共处穷荒的经历,苏轼反思饮酒之害,决定效法陶渊明止酒以养生,并将精神寄托由世俗享乐转向佛理禅悦。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晚年“外儒内佛”的思想境界,以及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和陶止酒】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和陶渊明《止酒》为题,实则借题发挥,抒写自己晚年的生命感悟。开篇“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既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又暗含仕途失意的无奈。继而写与友人同贬蛮荒,“各携一稚子”,真实再现贬所生活的艰辛。两人虽处境相似,家庭境况却异:友人有贤妻如孟光,而自己唯以“法喜”为伴,凸显其晚年皈依佛法的精神归宿。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写友情之深,亦见贬谪生活中难得的慰藉。面对茫茫海角,诗人并不怨天尤人,仅言“粗亦足生理”,表现出极强的生命韧性。劝酒止疾之语,出自友人之口,实为自我警醒。他接受劝告,决意效法陶渊明戒酒,不仅出于健康考虑,更是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象征。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一句尤为精妙,借用《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之意,表明虽未完全得道,但已窥见彼岸曙光,展现其精神追求的持续与希望。结尾“不立杜康祀”斩钉截铁,宣告与旧日放达生活的告别,转向更为内敛、清净的人生境界。整首诗结构严谨,情理交融,语言冲淡而意味深远,堪称苏轼晚年和陶诗中的代表作。
以上为【和陶止酒】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和陶最得其神,不惟形似,且气韵相通,盖晚年心境与渊明冥契也。”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四十九评:“语极平淡,而感慨深长。‘法喜’‘杜康’之对,见其超然物外之志。”
3.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主清代诗评,然引录苏轼此诗并批曰:“止酒非徒养生,实所以节欲养心,东坡晚岁之悟,尽于此矣。”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十:“此诗作于儋耳,与黎子云辈游处时也。‘不立杜康祀’一句,足以见公晚节之自持。”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专论此诗,但在论述“和陶诗”传统时指出:“苏轼晚年和陶,实乃借陶以自述心曲,尤以《止酒》《归园田居》诸篇最为真切。”
以上为【和陶止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