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九日,我在船上远远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正在饮酒,便写诗调侃他,共两首。
其一:
西阁的珠帘卷起,夕阳的余晖洒落其间;水沉香的烟已渐渐散尽,佩玉之声也微弱难闻。
我远远知道那如通德般贤淑的女子正凄凉万分,她紧握发髻,默默无语,心中怨恨着人未归来。
以上为【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以诗戏之,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2. 有美堂:位于杭州吴山之上,为宋代名堂,因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而闻名。
3. 鲁少卿:指鲁有开,字元翰,时任杭州通判,与苏轼交好。“少卿”为官职尊称。
4. 西阁:指有美堂西侧楼阁,临江可望舟船。
5. 珠帘卷落晖:珠帘高卷,夕阳余光照入室内,描绘傍晚宴饮情景。
6. 水沉烟断:水沉即水沉香,一种名贵熏香;烟断言香气已尽,暗示夜深或宴将散。
7. 佩声微:佩玉相击之声细微,或指人物行动轻微,或渲染静谧氛围。
8. 通德:指东汉郑玄之妾婢,后泛指贤德而有才的侍妾或女子,此处借指鲁少卿家中的女性眷属。
9. 拥髻:双手拢发,形容女子愁思满怀的姿态,常见于古典诗词中表现哀怨情绪。
10. 怨未归:怨恨所思之人未能归来,暗指鲁少卿久留宴饮不归,家中有人盼归。
以上为【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以诗戏之,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重阳节(九日)舟行途中所作,借远望友人鲁少卿于有美堂宴饮之景,以诗意笔法进行调侃。表面写景叙事,实则融入对人事、情感的细腻体察。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闺中之人独守空房的凄凉,巧妙借用历史典故,将现实场景与虚拟情感交织,既表达对友人享乐的戏谑,又暗含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全诗语言婉约含蓄,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抒情与讽喻之间自如转换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以诗戏之,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为“戏之”的调侃之作,却蕴含深厚的情感层次与艺术匠心。首句“西阁珠帘卷落晖”以视觉意象开篇,勾勒出黄昏时分的华美场景,珠帘、落晖营造出富贵闲适的氛围。次句“水沉烟断佩声微”转为嗅觉与听觉描写,香尽声微,暗示时间推移,宴席渐入尾声,亦透露出一丝寂寥之意。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实景跳脱至想象空间:“遥知通德凄凉甚,拥髻无言怨未归。”诗人并未亲见,却设想鲁少卿家中女子独守空闺,愁闷无语,以“拥髻”这一典型动作刻画其内心幽怨。此处用“通德”典故,既显典雅,又赋予女子以才德之美,使调侃不失温情。
全诗虚实结合,由外景而及内情,由宴乐反衬孤寂,表面戏谑,实则饱含对人情冷暖、家庭伦理的深刻体察。苏轼以轻巧之笔写出厚重之情,展现了其诗歌中“寓庄于谐”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以诗戏之,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语:“此诗托兴温柔,借鲁少卿饮宴事,写出闺怨,实讽游宦忘归者,语带风趣而意含规劝。”
2.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戏而不谑,婉而多讽,苏公于朋友之际,情义兼至,此类可见。”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拥髻’用桓氏女事,恰切有味。遥知二字,从舟中望见生出无限遐想,诗境由此拓开。”
4.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批:“前二句写景清丽,后二句翻入人情,便觉深厚。非但戏谑而已,中有寄托。”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拥髻”典故时指出:“宋代诗人多借此形容妇女愁态,苏轼尤善化用,情致宛转。”可为旁证。
以上为【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以诗戏之,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