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翻译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版本二:
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祐寺,有一次信步走到松风亭下,走得脚力疲乏,心里想着要在林中停下来休息。抬头一看,松风亭的屋檐还高高地挂在树梢之上,心想:这地方怎么能上得去呢?过了许久,忽然醒悟道:“这里有什么地方不能歇息的呢!”顿时感觉像一条被钓钩挂住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有人能领悟这个道理,那么即使身处战场,两军对垒,战鼓声如雷霆般震耳,前进则可能死于敌手,后退则可能因违令被处死,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也不妨安然地歇一歇。
以上为【记游松风亭】的翻译。
注释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
纵(zòng)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来休息。
宇:屋檐。
木末:树梢。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虽:即使。
兵阵:两军对阵交锋。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恁(nèn)么时:这时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 寓居:寄居,暂住。
2. 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北宋时为偏远贬所。
3. 嘉祐寺:惠州的一座佛寺,苏轼贬惠州时曾居于此。
4. 纵步:随意行走,散步。
5. 松风亭:亭名,位于嘉祐寺附近山中,因松林风动得名。
6. 就林止息:在树林中停下休息。就,靠近。
7. 木末:树梢,指高处。此处形容亭子建在山顶或高树之间,远远望去仿佛悬于树梢。
8.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这地方为什么不能休息呢?意即不必执着于到达目的地才可歇息,当下即可安心。
9. 挂钩之鱼,忽得解脱:比喻从焦虑束缚中突然获得心灵自由。
10. 熟歇:安心地、彻底地休息。“熟”有“完全、安稳”之意,体现一种内心的从容与放下。
以上为【记游松风亭】的注释。
评析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悖为相,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览松风亭时作此文。
作者在谪居生涯中常常苦中作乐,信步山野中排遣愁怀,领悟自然玄机。此次登松风亭未遂,却再次觉悟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为人坦诚、天真、乐观豁达的一面。全文文字简炼,意味深永,顿挫有致。
《记游松风亭》是苏轼贬谪岭南期间所作的一篇短小精悍的随笔式散文,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但因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常被视作哲理小品文中的经典。文章通过一次寻常的登山休憩经历,引出深刻的人生体悟。苏轼以“足力疲乏”起笔,写身体之困顿;继而望亭在高处,心生畏难;最终顿悟“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外境转至内心,体现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全文以小见大,借事寓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安顿身心、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末段推及战场极端情境,更凸显其“熟歇”哲学的普适性与力量。
以上为【记游松风亭】的评析。
赏析
本文短短百余字,却蕴含极深的生命智慧。苏轼以一次登山途中体力不支、望亭兴叹的经历为引,层层递进地展现心理变化:先是身体疲惫,继而心生执念(必得登亭方能休息),最后豁然开朗——原来歇息不必待时待地,当下即是。这种“当下即是”的顿悟,与禅宗“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的思想高度契合。文中“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一句尤为精彩,将精神重压比作鱼被钩住,一旦放下执念,便如脱钩之鱼,重获自由,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结尾设想战场情境,将“熟歇”提升至生死关头的心理定力,显示出苏轼所追求的不仅是闲适之乐,更是一种面对极端压力时仍能保持内心安宁的境界。整篇文章语言简淡,却意味无穷,体现了苏轼晚年在困顿中修炼出的旷达胸襟与生命韧性。
以上为【记游松风亭】的赏析。
辑评
1. 《古文观止》未收录此文,然清代以来多家选本将其视为苏轼小品文代表作之一,称其“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2. 明代茅坤《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文钞》评曰:“此等文字,皆从真性情流出,不假雕饰,而自然高妙。”
3.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引评:“东坡居患难中,而心常安泰,观此可见其养心之功。”
4. 近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提及此文,认为它体现了苏轼“能在最卑微处发现快乐”的人生哲学。
5. 钱钟书《容安馆札记》第八百四十三则指出:“‘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语似平易,实含禅机,与寒山、拾得诗趣相近。”
6.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篇:“以日常小事阐发人生大理,是苏轼晚年随笔中最具哲理意味的作品之一。”
7. 周振甫《文章例话》分析:“由身体之累到心理之释,结构紧凑,转折自然,堪称小品文典范。”
以上为【记游松风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