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久未见到蜀江清澈如沧浪般的水流,江上漂流的枯木筏子却还能远行。离开故土时尚能携带三头小牛所载之物,如今引水灌溉又何惜一人辛劳?山路崎岖却仍热心做事,旁人或许讥笑,但我内心淡泊自得,乐趣悠长。遥想夏夜引水纳凉的情景,清宵漫长,窗前一弯明月映照着水光,波光粼粼,一片澄澈。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子由:与弟弟苏辙(字子由)唱和之作。
2. 木山:地名,或指眉山附近有树木的山丘,苏轼兄弟故乡所在。
3. 沧浪:古水名,亦泛指清澈的江水,此处借指清澈流动的江水。
4. 枯槎(kū chá):枯木筏子,古人以木筏渡江或漂流。
5. 去国:离开京城或故土,多指贬谪或外任。
6. 三犊载:形容行李不多,仅可由三头小牛驮运,言生活简朴。
7. 汲泉:取水,此处指引水灌溉。
8. 一夫忙:一个劳力的辛劳,表达不畏劳苦之意。
9. 崎岖好事:在艰难路途上仍坚持做有益之事。
10. 窗前微月照汪汪:月光映照水面,波光荡漾,“汪汪”形容水光广阔明亮之貌。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其弟苏辙(字子由)的唱和之作,题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之一。全诗以引水之事为切入点,借景抒情,寓理于事,既表达了兄弟间的情感交流,也展现了诗人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诗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又有对精神境界的深层追求。通过“汲泉”“纳凉”等日常事务,折射出诗人安贫乐道、不避艰辛、自得其乐的情怀。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远,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哲思。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不见沧浪”起兴,既写实又含象征意味,暗喻久离清明之境,而“枯槎可将”则暗示虽处逆境,仍有前行之力。颔联转写生活细节,“去国”与“汲泉”对照,表现诗人虽遭贬谪,仍安于劳作,甘于平淡。颈联点出心境:“崎岖”写外在困难,“冷淡为欢”则凸显内在超脱,他人笑我多事,我自乐在其中。尾联以想象收束,描绘清夜月照水光之景,空灵静谧,既是实景写照,更是心灵归宿的象征。整首诗融合叙事、抒情与哲理,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真味”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才气纵横,而此诗独以冲淡胜,盖晚年心境之写照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语极质朴,而意味深长。‘冷淡为欢’一句,足括东坡一生襟抱。”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于宋诗亦有涉猎,评曰:“苏诗善以常事发高致,如此诗引水琐事,而写出胸次洒落,非俗手所能。”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与子由唱和,情真语挚,不假雕饰,而自然动人。‘窗前微月照汪汪’,清景如画,令人神往。”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