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家曾住在赤栏桥畔,邻里往来从不觉寂寥。
你到之时若正值中秋,西风吹拂门巷柳枝萧萧。
以上为【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范仲讷:姜夔友人,生平不详
2. 合肥:今属安徽,姜夔年轻时曾客居于此并有恋遇
3. 赤栏桥:合肥城西桥名,姜夔《送范仲讷往合肥》其一有“小帘灯火屡题诗”句,可知为其旧居所在地
4. 秋已半: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
5. 柳萧萧:柳枝摇落声,暗合合肥多柳特征及离别意象
以上为【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姜夔送友人往合肥的组诗之二,以平淡语写深沉情,在时空交错中寄托了对合肥旧居的魂牵梦萦。全诗以“曾住赤栏桥”的往昔温馨与“西风柳萧萧”的预期萧瑟形成情感张力,通过“邻里相过”的热闹记忆与“秋已半”的孤寂想象对照,在嘱告友人的表面叙事下,暗涌着词人对合肥恋人终生不忘的缱绻情思。末句以景结情,风柳意象既点明节候,更成为永恒怅惘的象征。
以上为【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上采用“时空叠映”手法:前两句回溯昔日在合肥赤栏桥的温暖生活图景,后两句预想友人抵达时的冷清秋景,在记忆与想象的碰撞中激荡出复杂情愫。诗人精选典型意象,“赤栏桥”的暖色与“西风”的冷感形成视觉温度对比,“邻里相过”的欢声与“柳萧萧”的凄响构成听觉反差。全诗语言看似平易却暗藏机杼,“君若到时”的虚拟语气既包含对友人的关切,更透露出自身不能亲往的遗憾;“柳萧萧”既写实景,又暗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反向呼应,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今昔、虚实、人我的多重对话,堪称南宋绝句“清空”风格的典范。
以上为【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清人陈思《白石道人歌曲疏证》:“‘西风门巷柳萧萧’七字,合肥情事尽在其中,较《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少年情事老来悲’更觉含蓄。”
2.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此诗与《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同看,赤栏桥、大柳树皆合肥情侣居处标志性景物。”
3.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后二句化实为虚,将眼前送别转化为对合肥风物的遥思,见出白石词‘野云孤飞’的特质。”
4. 程千帆《宋诗精选》:“以预期之景写难言之情,‘秋已半’暗喻中年心事,与刘禹锡‘今逢四海为家日’异曲同工。”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结句风柳意象兼具地理特征与情感象征,在空间维度上延伸了诗意的持久性。”
以上为【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