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新居已经盖好屋顶,从此不再有风雨之忧。
种上桤树和竹丛,闲时也能写些小诗自娱。
还希望劳烦像贰师那样的能人,穿山引水,让清泉飞流而出。
应当开凿百尺深井,用两条绳索并力牵动,才能拉动一头牛饮水。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是古代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3. 所居六咏:苏辙曾作《所居亭五咏》或类似题目的组诗,记述其所居环境及生活情趣,苏轼依韵和之,共六首。
4. 新居已覆瓦:指新建房屋已完成上瓦工序,象征居所落成,可避风雨。
5. 桤栽与笼竹:桤(qī),一种速生树木,宜水边种植;笼竹,可能指成丛生长的竹子,亦或“篔簹”之类高大竹类。此句谓种植树木竹丛以美化环境。
6. 小诗亦可求:意谓环境清幽,足以激发诗兴,可作小诗自遣。
7. 贰师:指“贰师将军”,汉代李广利曾任此职,此处借指有能力开山引水的能工巧匠,并非实指历史人物。
8. 刺山出飞流:刺山,穿凿山体;飞流,指泉水喷涌而出。形容引水工程之壮举。
9. 应须凿百尺:应当开凿深达百尺的井或渠,以保障水源充足。
10. 两绠载一牛:绠,汲水用的绳索;两绠并用,形容用力之巨;载一牛,指水量之大足以供一头牛饮用,极言需水量大,工程艰巨。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字子由)所作六首组诗之一,表现了诗人对安居生活的满足与进一步改善环境的设想。前两句写居所初成,风雨无忧,心境安定;后四句则转入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既有对自然景致的追求(引水、凿井),也暗含对贤才助力的期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恬淡,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仍不失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同时反映出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审美情趣。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由实入虚,从现实安居写到未来设想。首联“新居已覆瓦,无复风雨忧”直白而温暖,传达出历经漂泊后终得安身之所的欣慰之情。“桤栽与笼竹”进一步描绘生活环境的营造,不仅实用,更富诗意。“小诗亦可求”一句轻巧自然,体现苏轼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后四句笔锋一转,提出更高层次的生活理想——引水凿井,既为实用,亦为增添山水之趣。其中“刺山出飞流”气势雄奇,与前文的平淡形成张力,展现诗人胸中丘壑。“应须凿百尺,两绠载一牛”以夸张手法写工程之难,却透露出不畏艰难、积极营建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融合了儒家务实精神与道家自然情怀,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是苏轼晚年诗风平易中见深致的代表。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三十二引查慎行曰:“此诗语虽浅近,而志在远图,所谓‘无复风雨忧’者,不过目前之安,其心固未尝一日忘经营也。”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云:“次韵之作,往往拘于形式,此独洒脱自如,因景生情,因情造境,不似他人徒作酬应语。”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贰师’借用奇崛,非泛用典,盖寓开物成务之意,见其虽处迁谪,犹思有所建立。”
4.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东坡在惠州、儋耳诸作,多寓旷达,然未尝废人事。如此诗之欲凿井引泉,皆见其不甘枯寂,随地谋所以自适之道。”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