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隐居之人自恨寻春来得太晚,未曾见到红梅初开、花心尚未吐露的时节。
炼丹若仅靠夺胎转生,怎能算真正的宝物?而美人双颊泛红,却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梅枝怀抱花丛,暗香浮动,花蕊中刚刚结出细小的果实;花瓣飘落杯中,浓郁的香气早已沁入肌肤。
请将这美景托付给徐熙,让他画出新的图样——竹林之间,那斜逸而出的枝条上,梅花璀璨绽放。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三)】的翻译。
注释
1. 幽人:隐士,亦指幽居之人,此处可能为诗人自指。
2. 探春迟:探访春景来得晚,未能赶上红梅初开之时。
3. 檀心:指梅花中心呈红色的部分,常用来形容红梅的花蕊。
4. 丹鼎夺胎:道家炼丹术语,比喻人工改造或仿制,此处喻指非自然生成之物。
5. 那是宝:哪里算是真正的珍宝,暗讽人为造作不如天然之美。
6. 玉人:美貌女子。
7. 頩(pīng)颊:形容面容红润美丽,“頩”意为容光焕发。
8. 抱丛暗蕊初含子:梅枝环绕花丛,花蕊尚带细小果实,描写红梅由花转果的过渡状态。
9. 落盏秾香已透肌:花瓣落入酒杯,浓香扑鼻,仿佛渗入肌肤,极言香气之醉人。
10. 徐熙:五代南唐著名画家,擅长花鸟画,尤以“野逸”风格著称,此处借指能传神写照的画师。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三)】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红梅三首》中的第三首,以细腻笔触描绘红梅之美,同时融入哲理思考与艺术审美。诗人借“幽人”自况,抒发错过早春之憾,继而通过对比“丹鼎夺胎”与“玉人頩颊”,表达对自然天成之美的推崇。后四句由景入情,写梅之生机与芬芳,并寄望于画家徐熙再现其风姿,体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追求。全诗语言清丽,意象丰富,在咏物之中寄寓人生感悟,展现了宋诗理趣与美感交融的特色。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三)】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以“幽人自恨”起笔,情感真挚,点出观赏红梅的时间错位之憾,营造出淡淡的怅惘氛围。颔联转入议论,用“丹鼎夺胎”与“玉人頩颊”作比,强调自然之美远胜人工矫饰,既是对红梅天姿的赞美,也蕴含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倾向。颈联转写实景,“抱丛暗蕊”写其内敛之态,“落盏秾香”则极尽感官渲染,视觉与嗅觉交织,使梅花形象更为立体生动。尾联宕开一笔,引入绘画意象,希望徐熙能绘出“竹间璀璨出斜枝”的新样,不仅提升了诗意空间,更体现出苏轼对艺术再创造的期待。整首诗融情、景、理于一体,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充分展现了苏轼咏物诗“不即不离、妙在其中”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三)】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此首格调高逸,语不求工而自至,‘丹鼎夺胎’二句寓意深远,盖谓人力终不敌天真也。”
2. 《宋诗钞·东坡集》评:“写梅不滞于形,而得其神,尤以‘落盏秾香已透肌’一句,香色俱活,可谓摄梅之魂。”
3. 《历代诗话》引吴可语:“东坡咏梅,多寓襟怀。此诗‘乞与徐熙画新样’,非止言画,实欲留春于笔端,其意甚远。”
4. 《唐宋诗醇》评曰:“通体清空婉约,无一点尘俗气。结句托意画工,犹有辋川遗韵。”
5.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竹间璀璨出斜枝’,写出红梅之风骨,非徒以色取胜,洵为咏梅绝调。”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