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在东斋亲手种植的柏树,如今又长到了几尺高?
听说当年桓司马曾经过此地,那时榛树和茅草还遮蔽着它。
近来听说南台的松树,枯枝中已抽出新的嫩芽。
近年来我内心的情怀如此,难道还会再为凡俗的生死得失而惊动吗?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唱和,称为“次韵”。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东斋:苏轼住所中的书斋,泛指居所的一侧房舍。
4. 手植柏:亲手种植的柏树,象征坚贞与长久。
5. 桓司马:指东晋名将桓温,曾任征西大将军、大司马。
6. 榛茅:杂乱的灌木与茅草,形容荒芜之景。
7. 南台松:指南台寺或南台附近的松树,亦可泛指南方山林之松。
8. 新枝出馀僵:枯枝中萌发新芽,喻生命力顽强。
9. 此怀抱:指诗人当前的心境与情怀。
10. 岂复惊凡亡:意为怎会再因凡人的生死荣辱而惊动心神。“凡亡”指普通人之生死或消逝。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所居六咏》之一,通过描写庭院中柏树、南台松树的生长状态,抒发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心境的淡泊与超然。诗中借古喻今,以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反衬自己不再为时光流逝而感伤,表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从容。全诗语言简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安宁的人生境界。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与哲理意味。首联写东斋柏树的成长,既是实写景物,也暗含诗人对自身志节的坚守——柏树四季常青,正如士人之操守不改。颔联引入“桓司马”典故,令人联想到桓温北伐时见昔年所种柳树已粗十围,慨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充满时光流逝之悲。而苏轼此处反用其意,言即便有桓司马之感慨,彼时亦被榛茅遮藏,暗示昔日之忧愁早已被岁月掩埋。颈联转写南台松“新枝出馀僵”,枯木逢春,生机再现,既是对自然生命力的礼赞,也象征诗人贬谪生涯中仍不失希望。尾联直抒胸臆:“年来此怀抱,岂复惊凡亡”,表明自己已超越世俗荣辱生死,达到一种澄明宁静的精神境界。全诗以物起兴,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趋于圆融、旷达的特质。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称:“东坡次韵诸作,往往于寻常景物中寄慨深远,此诗尤见冲澹之致。”
2.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语极平淡,意味自深。‘岂复惊凡亡’五字,足抵一篇养生主论。”
3. 《唐宋诗醇》评曰:“触物兴怀,不烦雕饰而自有风骨。桓司马事用得不露痕迹,而感慨已在言外。”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苏子瞻晚岁之作,多寓庄生齐物之意,此篇‘岂复惊凡亡’正可与此相参。”
5. 《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谓:“此诗以柏松自况,写出处逆境而不改其志,且渐臻超脱之境,为苏轼晚年心态之真实写照。”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