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版本二:
北方的船只未能抵达,粮食贵如珍珠,我已半月处于饥寒交迫、萧条困顿之中,未曾吃饱喝足。明日东邻人家将要祭祀灶神,按照旧俗,他们定会用一只鸡和一壶酒来分给我一些祭品,让我得以饱餐一顿。
以上为【纵笔三首 · 其三】的翻译。
注释
祀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汉以前祀灶在夏天举行。后传说汉代阴子方腊日晨见到灶神,并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逐以腊日为祀灶日。旧时风俗多以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
膰(fán):古代祭祀用的烤肉。《史记·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
1. 纵笔三首:苏轼晚年贬居海南儋州时所作的一组诗,表现其随缘自适、旷达乐观的情怀。
2. 北船不到:指来自北方的补给船只因风浪或海禁等原因未能按时抵达海南岛,导致物资匮乏。
3. 米如珠:形容米价极其昂贵,如同珍珠一般珍贵,极言生活之艰难。
4. 醉饱萧条半月无:意谓已有半个月未能痛饮饱食,生活清苦萧条。
5. 明日东家当祭灶:东家,指邻居;祭灶,即祭拜灶神,民间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举行。
6. 只鸡斗酒:一只鸡和一壶酒,古代祭祀常用之物,也用于待客或馈赠。
7. 定膰吾:“膰”(fán),本义为祭祀用的熟肉,此处作动词,指分送祭品。古有“膰肉”之礼,祭祀后将祭品分赠亲友邻里。
8. 苏轼作此诗时约在元符二年(1099)冬,贬谪儋州期间,生活极为困顿。
9. 此诗虽写饥饿,却不露怨愤之气,反以期待邻里祭灶馈赠为乐,体现其随遇而安的胸襟。
10. “只鸡斗酒”亦暗含对友情与人间温情的信任,是逆境中精神慰藉的象征。
以上为【纵笔三首 · 其三】的注释。
评析
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六十四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反映了苏轼晚年落荒艰苦的生活与乐观豁达的心境,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密切关系。这是第三首,反映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组诗笔调恬适闲远,情韵俱佳,充分体现了作者超旷闲逸的心境与诗境。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纵笔三首》中的第三首,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以日常琐事折射出诗人晚年的贫困境遇与豁达心境。前两句写生活之艰难,粮价昂贵,生计维艰;后两句笔锋一转,寄望于邻里习俗中的温情馈赠,表现出在困顿中仍不失希望与幽默的人生态度。全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切的生活体验与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穷而后工”的创作特点及其超然处世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纵笔三首 · 其三】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诗人贬谪生涯中的真实生活图景。开篇“北船不到米如珠”一句,既写出地理隔绝带来的物资短缺,又以“米如珠”的比喻凸显生存之艰难,极具画面感。“醉饱萧条半月无”进一步渲染饥馑状态,语气平静却令人动容。后两句笔调陡然轻松,“明日东家当祭灶”,由物质匮乏转向人际温情的期待。祭灶是中国民间重要习俗,祭后分赠祭品是传统美德,诗人不直言乞助,而以“定膰吾”表达笃信邻里不会忘怀自己的温暖信念,语带诙谐而情真意切。全诗结构上先抑后扬,情感由困顿转入希望,展现了苏轼在极端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幽默与人情信赖的高贵品格。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堪称“以俗为雅”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纵笔三首 · 其三】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评这组诗第三首:“真得好。”
清·王文诰评这三首诗:“平淡之极,却有无限作用,未易以情景论也。”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极质朴,而情味悠长,非胸中有万卷书、历尽风波者不能道。”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引冯舒语:“看似不经意,实则字字沉痛,而以轻语出之,愈见其哀。”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此等诗,看似村俚,实得风人之遗,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三首皆寓旷达于悲凉之中,其三尤以淡语写至情,在海外诸作中别具风味。”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年诗益趋平淡,此诗写饥饿而不作呻吟态,惟盼‘只鸡斗酒’之惠,语近滑稽,实含辛酸,正是‘嬉笑之怒,甚于裂眦’。”
以上为【纵笔三首 · 其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