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女子在画眉时低首敛容,隐约听见燕子呢喃;她泪珠刚落,便见鸿雁南归。多情的妾身如同随风飘舞的花般纷乱,薄情的郎君却像朝露浸润的草,在日出后迅速干枯消逝。
以上为【和人迴文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蛾翠:指女子画眉用的黛色颜料,代指女子梳妆。“蛾”本指蚕蛾触须,古人以之形容女子秀眉。
2. 敛时:收敛、收起的样子,此处指女子低眉敛容之态。
3. 燕语:燕子鸣叫,常象征春景或情侣私语,此处反衬孤独。
4. 泪珠弹处:泪水滴落之时,“弹”有突然迸发之意,形容悲情难抑。
5. 鸿归:大雁归来,古时常以鸿雁传书,象征音信或归人,此处“见鸿归”而人未归,更添惆怅。
6. 多情妾:自称,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强调其深情。
7. 风花乱:如风中落花般零乱飘舞,比喻心情纷乱或命运无依。
8. 薄幸郎:薄情的丈夫或情人,“薄幸”为古典诗词中常用语,指责男子无情。
9. 露草晞:沾满露水的草在阳光下很快晒干,比喻情意短暂易逝。出自《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及“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10. 迴文:一种修辞方式,诗句正读倒读皆成文理,音韵和谐,意义贯通,又称“回环诗”。
以上为【和人迴文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所作的一组“和人迴文”诗之一,即以回文形式创作的唱和之作。全诗语言婉转,情感细腻,借女子口吻抒写离愁别恨,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物心理的交融,展现闺中思妇对负心男子的哀怨之情。虽题为“迴文”,但此诗若从尾字倒读,语义亦通,体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将女性情感喻为风中飞花,男性则如易晞之露草,对比强烈,暗含批判。整体风格近于晚唐宫体,然情致更为深沉,显露出苏轼在传统题材中的创新表达。
以上为【和人迴文五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视角切入,描绘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女子在春日里的感伤情绪。首句“蛾翠敛时闻燕语”,通过一个细微动作——画眉时低头——引出听觉意象“燕语”,燕子成双,反衬女子孤寂。次句“泪珠弹处见鸿归”,视觉与情感交织,“泪珠弹”极写悲伤之骤发,“见鸿归”本应是喜讯,却因人不归而成讽刺。第三句“多情妾似风花乱”,以“风花”自比,既美且脆弱,随风飘荡,无法自主,道尽痴情女子的无奈。结句“薄幸郎如露草晞”,将男子比作朝露之草,看似清新,实则短暂易逝,揭示其情意之浅薄。全诗对仗工整,意象清丽而哀婉,情感层层递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迴文体裁的巧妙运用:此诗倒读亦可成诗——“晞草露如郎幸薄,乱花风似妾情多。归鸿见处弹珠泪,语燕闻时敛翠蛾”,意境依然完整,甚至形成时空倒流般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回环往复之美。这不仅展示了苏轼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也使情感表达更具缠绵悱恻之致。
以上为【和人迴文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诗》收录此诗,列为苏轼“和人迴文五首”之一,注明其为回文诗体,具有文字游戏与抒情结合的特点。
2.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一载:“东坡有和人迴文诗五首,词意清婉,回环可诵,虽游戏笔墨,亦见才情。”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宋代文人好为回文,苏黄尤擅此体,虽非正声,然足觇才思之敏。”
4. 今人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类迴文诗虽属杂体,然苏轼能寓深情于巧构之中,不徒以形式取胜。”
5. 《汉语回文诗图谱》(中华书局版)将此诗列为宋代回文代表作之一,称其“正读哀婉动人,倒读意境翻新,堪称双璧”。
以上为【和人迴文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