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五更时分,山间仿佛吐出一轮明月,窗外景色辽阔,室内幽静深远。
玉钩般的月亮依旧悬挂在门户之上,江面如白练般反照,使楼阁显得格外明亮。
银河微光渐淡,天色将晓;鼓角声传来,顿觉秋意寒凉。
因无法入眠,反复吟咏五首诗篇,原本清越凄切的吟唱,竟不知不觉变为南方边地的歌谣。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江月五首,并引:苏轼原作应有五首诗及一篇引言,此处所录可能为其中一首或节选。
2. 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为第四更末至第五更初,约凌晨三至五时,天将明未明之时。
3. 山吐月:形容月亮从山后缓缓升起,仿佛山在“吐”出月亮,形象生动。
4. 窗迥(jiǒng):窗户高远开阔。迥,遥远、开阔之意。
5. 幽幽:幽静深远的样子。
6. 玉钩:比喻弯月,形如玉制的挂钩。
7. 江练:江水如白绢般平展明亮。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
8. 星河澹欲晓:银河微光黯淡,天色即将破晓。澹,淡、微弱。
9. 鼓角:古代军中报时或警戒用的鼓和号角,此处渲染秋夜肃杀氛围。
10. 蛮讴:南方少数民族的歌谣,亦指非中原正音的民间歌曲,带有贬义或自嘲意味。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组诗虽题为“江月五首”,但此处所引仅为其中一首,或为节选。苏轼以“江月”为题,借夜半望月之景,抒写羁旅情怀与人生感喟。全诗意境清冷幽邃,由景入情,由外物触发内心波动。前四句写景,勾勒出黎明前江畔月色的静谧与壮美;后四句转入抒情,通过星河、鼓角等意象点明时节与孤寂心境,“不眠翻五咏”既呼应诗题,又体现诗人彻夜难眠、寄情吟咏的状态。末句“清切变蛮讴”尤为耐人寻味,暗示诗人身处异乡,语言风俗皆非故土,情感在不自觉中被环境浸染,流露出深沉的文化疏离感与漂泊之悲。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江月”为核心意象,展现苏轼在特定时空下的审美体验与精神世界。开篇“五更山吐月”一句气势浑成,赋予自然以生命感,“吐”字极具张力,既写出月出之动态,又暗含天地吐纳的宇宙意识。接着“窗迥室幽幽”转回室内,形成内外空间的对照,营造出孤寂氛围。颔联对仗工整,“玉钩”与“江练”皆为精妙比喻,前者柔美,后者开阔,共同构建出清丽而空灵的视觉画面。颈联由视觉转向听觉与体感,“星河澹欲晓”写天光渐明,“鼓角冷知秋”则以声音带出秋寒,时空推移感强烈。尾联直抒胸臆,“不眠翻五咏”点明诗题,也揭示诗人内心不宁;而“清切变蛮讴”一句尤见深意——原本典雅的中原诗咏,在异乡环境中悄然转化为粗朴的南方民谣,既是语言的适应,更是心灵的妥协与无奈。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情于景、化俗为雅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校注指出:“‘江月’诸作多写岭南贬所夜景,语带苍凉,然不失清旷之致。”
2.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一类诗云:“情景交融,语近而意远,非徒摹景者可比。”(见《瀛奎律髓汇评》)
3.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符年间苏轼谪居儋州,常于深夜观江月赋诗,“其志幽忧,托兴清景”。
4. 近人陈寅恪论苏诗风格曾言:“东坡晚年之作,愈趋平淡,而实涵悲慨,所谓‘外枯中膏’者也。”(见《元白诗笺证稿》附论)
5. 《宋诗精华录》评曰:“此等诗不在字句求工,而在气韵流动,东坡独得风神处。”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