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只仙鹤因病而衰颓,沉默不语;近年来却相继登上了高官之位(乘轩)。误听九重天上的乐声,竟想翩翩起舞;又怎能再徘徊于尘世,只为觅食吞咽?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翻译。
注释
1. 轼:苏轼自称。
2. 去岁春夏,侍立迩英:指苏轼于元祐元年(1086年)春夏间任翰林学士,常在迩英阁侍读。迩英,宋代宫廷讲经之所。
3. 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指其弟苏辙于同年秋冬被召为右司谏,亦入宫侍从。
4. 次韵绝句四首:依他人原诗之韵脚和次序作诗,共四首,此为其中之一。
5. 两鹤:比喻苏轼与苏辙兄弟。鹤在古代象征清高之士,亦常用于自喻贤臣。
6. 摧颓:衰败、失意貌,此处指贬谪期间精神困顿。
7. 病不言:既可指身体有疾,亦暗喻政治上受压制而不能直言。
8. 乘轩:乘坐大夫之车,古时以“轩”为高官显贵的标志。《左传·闵公二年》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后以“乘轩”喻仕宦显达。
9. 九奏:指天庭或朝廷的庄严音乐,象征帝王召见或朝廷重用。
10. 可得徘徊为啄吞:岂能再低头徘徊,只为觅食苟活?表达不愿屈身于琐碎官务的志节。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元祐年间回忆自己与弟苏辙(子由)先后在朝廷任职时所作,借“两鹤”自喻兄弟二人。表面写鹤,实则抒怀,表达仕途起伏中的复杂心境:既有对重返朝堂的欣慰,也有对政治险恶、身心疲惫的感慨。诗中“病不言”暗指被贬期间的压抑,“乘轩”则喻指重新得用;“误闻九奏”象征意外蒙召入朝,“可得徘徊为啄吞”则流露出对官场琐务与生存挣扎的厌倦。全诗托物寓意,含蓄深沉,体现了苏轼在元祐更化时期既感恩又警惕的矛盾心理。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两鹤”为核心意象,巧妙地将兄弟二人的命运融合于一个寓言式画面之中。前两句“两鹤摧颓病不言,年来相继亦乘轩”,对比强烈:昔日贬谪憔悴、沉默无言,今日却双双复起,位列朝班。这种反差既透露出命运的无常,也隐含对新旧党争背景下仕途浮沉的无奈。“摧颓”与“乘轩”形成巨大张力,展现士人在政治风暴中的被动与渺小。后两句转为心理描写,“误闻九奏聊飞舞”,“误”字尤为精妙,非主动求进,而是因时势所推,偶然得召,带有自嘲与警觉之意。结尾“可得徘徊为啄吞”,化用《庄子·秋水》中“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的哲思,表达了不愿为禄位而屈己从俗的精神坚守。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以比兴手法完成对个人经历与士人处境的深刻反思,是苏轼晚年诗歌中寓哲理于形象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两鹤’自喻兄弟,‘乘轩’用卫鹤事,语含讽刺,盖叹贤者不如禽鸟之得宠也。”
2. 《历代诗话》(纪昀评):“东坡此诗,托兴深远。‘误闻九奏’四字,最得忧喜交集之神,非亲历盛衰者不能道。”
3. 《宋诗钞》(吴之振等):“语虽简淡,而感慨系之。‘病不言’三字,足见元丰贬后心迹。”
4.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兄弟同入翰苑,一时传为美谈,然观其诗中‘误闻’‘可得’等语,知其忧谗畏讥,未尝一日安也。”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