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潜山隐居的仲素寺丞已七十四岁,双目清澈,黑发尚存,正当辞官归隐之时。
他腹中蕴藏灵液,可炼成丹砂,江畔的幽静居所连接着福地仙乡。
他在彭城为我停留三日,我们共乘一舟,对月同饮,醉意融融。
他口授秘诀,细写丹书,可惜我沉迷尘世,未能领悟真谛。
如今我年近四十,头发已渐花白,才开始想寻求养生之道以解身心憔悴。
将来若有机会寻访他隐居的潜山住所,请千万莫要躲我,改名换姓逃避相见。
以上为【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的翻译。
注释
1. 仲素寺丞:姓名不详,“寺丞”为宋代中央机构中的低级官员,如大理寺丞、太常寺丞等;“仲素”疑为其字或号。
2.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
3. 潜山:山名,此处指安徽潜山市境内的天柱山,为道教名山之一,古称潜山,历来为隐士栖居之地。
4. 绀(gàn)瞳绿发:绀,深青带红之色;绀瞳指眼眸清澈有神;绿发即乌发,形容虽年高而精神矍铄。
5. 谢事:辞去职务,结束政务。
6. 灵液变丹砂:道家术语,指体内精气通过修炼转化为“内丹”,丹砂象征炼丹成果,亦喻修道成就。
7. 福地:道教谓天下有“十洲三岛”“七十二福地”,潜山为其中福地之一。
8. 彭城:今江苏徐州,苏轼曾任徐州知州(1077—1079),此诗当作于其任上。
9. 丹书细字口传诀:指道家秘传的修炼经文与口诀,需师徒亲授。
10. 慎勿逃人改名字:用戏谑语气叮嘱友人,将来若自己前去拜访,不要为避见而改名匿迹。
以上为【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赠别致仕归隐的友人仲素寺丞之作,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志趣的敬慕、对自身沉沦仕途的自省,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融合道家修炼思想与人生感慨,语言清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借赠别抒怀,既赞友人得道之姿,又叹自己迷途未返,体现出其在仕隐之间的精神矛盾。末句以戏语作结,情意殷切,余韵悠长。
以上为【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六句写仲素其人其境,后六句转述相交情景与自我感怀。首联以“七十四”高龄却“绀瞳绿发”起笔,突出友人超凡脱俗之态,暗示其修道有成。“腹中灵液变丹砂”一句将内在修炼具象化,展现道家内丹思想;“江上幽居连福地”则点明地理与精神双重意义上的清修之所,营造出仙逸氛围。
中间四句回忆彭城相聚之景,“明月满舟同一醉”意境空明,既有知己畅饮之乐,又暗含人生短暂、及时悟道之思。“丹书细字口传诀”写出友人倾囊相授之诚,而“顾我沉迷真弃耳”陡然转折,流露出苏轼对自身未能专心修道的悔憾。
尾联由己及彼,从“年来四十发苍苍”的生理衰老引出“求方救憔悴”的心理觉醒,呼应前文修道主题。末句以幽默叮嘱收束,表面轻松,实则蕴含深切依恋与敬重之情。全诗虚实结合,情理交融,展现了苏轼早年尚未完全转向禅学之前,对道教养生与隐逸文化的浓厚兴趣。
以上为【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不见于宋刻本《东坡集》,最早见于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题下注云:“一作赠张山人。”疑为后人辑录时归属未定之作。
2.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二评此诗:“语涉道流,意近游仙,然情真语挚,非泛然酬应者比。”
3. 近人孔凡礼《苏轼年谱》卷十一载:元丰元年(1078)苏轼守徐州时,多与方外之士游,诗中所述“炼丹”“福地”等语,正合当时思想倾向。
4. 《全宋诗》第15册收录此诗,题作《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编者据明清抄本补入,未见于早期版本系统,故学界对其真伪尚有讨论。
5. 道教学者陈撄宁曾引此诗“腹中灵液变丹砂”句,作为宋代文人了解内丹术之例证,见《道教与养生》附录。
以上为【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