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
辩之甚详而明,然
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
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
伯夷是已。
夫
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
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
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
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
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
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
以为武王伐纣,
伯夷叩马而谏,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
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
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
不仁残
天下,
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
伯夷也。尝与
太公闻
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
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
武王一奋,
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
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
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
伯夷欲归
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
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
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
武王倡大义于
天下,
太公相而成之,而独
以为非,岂
伯夷乎?
天下之道二,仁与
不仁也。纣之为君,
不仁也;
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
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
事之,则
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
辩之甚明,而
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
伯夷之不死,
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
太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