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东渡溪水穿过悠长山林,登上坡岸回首抚胸怅然。
已知自己省烦不及仲叔,怎能养志比得上曾参。
忧患心事纷至沓来,疾病乘虚渐渐侵身。
未有半分功绩求自赎,恐尸填沟壑泪湿衣襟。
以上为【初去临川】的翻译。
注释
临川:今江西抚州,王安石故乡。
拊心:抚胸动作,流露内心沉痛。
仲叔:东汉闵贡(字仲叔),以清廉自守著称,拒绝无功受禄。
曾参:孔子弟子,以孝道闻名,《韩诗外传》载其“养志”之论。
亹亹(wěi):渐进貌,此处形容疾病缠身。
填沟壑:谦指死亡,化用《战国策》“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以上为【初去临川】的注释。
评析
此诗展现青年王安石内心的自我审视与理想焦虑。首联以“渡长林”“上坂回头”的空间移动,暗喻仕途抉择的迷茫;颔联借仲叔、曾参典故形成双重对照,揭示其介于“济世”与“养亲”的道德困境;颈联“纷纷出”“亹亹侵”的叠词运用,强化身心交瘁的实感;尾联“填沟壑”的惊心意象,将个人命运与士大夫责任紧密交织,为后期变法精神埋下伏笔。
以上为【初去临川】的评析。
赏析
诗作通过三层转折构建情感张力:地理层面从“浮溪”到“上坂”的位移,对应心理层面从离乡到回望的不舍;道德层面以“非仲叔”“似曾参”的双重否定,凸显儒家士大夫“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冲突;时间层面则从当下“疾病侵”延伸到未来“填沟壑”的生命忧思。这种多维度的自我诘问,既承袭杜甫“致君尧舜”的入世精神,又开创宋诗“以理驭情”的新范式。末句“更沾襟”与首句“渡长林”形成闭环,在空间延展与情感收缩的悖论中,刻画出早期改革者特有的忧患意识。
以上为【初去临川】的赏析。
辑评
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一:
“公时犹少,而诗已含忧国之深衷。『未有半分求自赎』,正是他日尽瘁国事之张本。”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王荆公早岁诗多自督责语,如《初去临川》结句,凄怆中见劲骨,此其志趣异乎常人也。”
刘辰翁《王荆公诗集评点》:
“『上坂回头一拊心』七字,尽去国者万般情愫,较李白『却顾所来径』更多沉郁。”
吴之振《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安石少作已露峥嵘,此诗颔联用古自责,乃其平生刚介性子初见端倪处。”
以上为【初去临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