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居士清净无尘,无需外物洗涤身心;道人若有妙语,不妨借机传扬佛法。
窗间只见苍蝇徒劳钻纸,象征愚昧执着;门外却唯闻佛光普照,昭示智慧光明。
纵然遍法界也难隐藏那虚妄的薄相,不如一丝不挂、超然物外,姑且随缘应世,逢场作戏。
然而终究还需重说那圆融通达的偈语:千眼光明交映的熏笼之中,正是法王自在显现。
以上为【戏赠虔州慈云寺鑑老】的翻译。
注释
1. 戏赠:带有调侃、幽默意味的赠诗,非严肃之作,但常寓深意。
2. 虔州:今江西赣州,宋代属江南西路。
3. 慈云寺:位于虔州的一座佛教寺院,具体位置待考。
4. 鑑老:指慈云寺中一位年长的僧人,法号或字“鑑”,苏轼对其尊称为“老”。
5. 居士:在家修佛者,此处或泛指修行之人,也可能暗指诗人自己。
6. 无尘堪洗沐:谓心性本净,无需外在洗濯,出自《六祖坛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意。
7. 道人有句借宣扬:道人即僧人,此句意为若有所悟之语,可借机传播佛法。
8. 蝇钻纸:比喻愚夫执着文字名相而不得实义,典出禅宗常用譬喻,如“纸背寻字”“蝇触窗纸”等。
9. 佛放光:佛教中佛陀说法时常现光明瑞相,象征智慧破除无明。
10. 一丝不挂:佛教术语,原指出离一切执着,连最细微的牵挂也无,后亦用于形容彻底解脱。
11. 逢场:指随缘应世,不拘形式,出自“逢场作戏”,禅林常用语,谓圣者虽游戏人间而不染。
12. 圆通偈:指圆满通达、无碍自在的佛偈,如《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13. 千眼熏笼:化用《华严经》或密教意象,“千眼”指大悲观音千手千眼,“熏笼”或为灯罩、光明笼罩之象,喻法王光明遍照。
14. 法王:佛之尊称,谓其于诸法中自在无碍,如王统御万民。
以上为【戏赠虔州慈云寺鑑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戏赠”,实则寓庄于谐,借与慈云寺鑑老禅师的交往,抒发对佛理的深刻体悟。全诗融合禅宗公案意味与文人机锋,表面轻松调侃,内里却蕴含对“真妄”“有无”“出世入世”等根本问题的思辨。前两联以对比手法写修行境界:一边是蝇钻纸之执迷,一边是佛放光之觉悟;后两联转入哲理升华,指出即便万象纷呈,真性难掩,而真正的解脱在于“一丝不挂”的自在,并最终回归佛法本源——重说法偈,彰显法王威德。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奇警,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游戏笔墨而又不失深邃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戏赠虔州慈云寺鑑老】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戏赠”为名,实则是一首充满禅机的哲理诗。首联“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开篇即点出修行核心——内心清净本自具足,无需外求;而佛法妙义,则需假借言语以度众生,体现“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的中道观。第二联“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惟闻佛放光”,意象对比强烈:“蝇钻纸”生动刻画了凡夫困于知见、徒劳挣扎之态,正如《金刚经》所谓“住于法布施”之病;而“佛放光”则象征般若智慧朗照十方,一内一外,一迷一觉,境界立判。第三联“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转而论性相之辩:纵使万象森然,真如实相无法遮掩(“难藏”),唯有放下一切执着(“一丝不挂”),方可随缘游戏人间(“逢场”),此乃大乘菩萨行之精神。尾联“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收束全篇,回归佛法根本,强调虽已悟道,仍需说法度人,“重说”二字尤见慈悲本怀;“千眼熏笼”意象瑰丽神秘,将佛的遍知与光明拟为笼罩宇宙的灯焰,庄严无比,凸显“法王”至尊地位。全诗结构严谨,由日常场景入禅理,层层递进,语言精炼而富张力,堪称东坡晚年禅诗代表作。
以上为【戏赠虔州慈云寺鑑老】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语带机锋,似戏实庄,‘蝇钻纸’‘佛放光’对照工绝,盖深得禅家离即离非之旨。”
2. 《宋诗钞·东坡集》评:“东坡晚岁好谈禅,此诗托赠僧人,实自抒胸臆。‘一丝不挂’‘逢场’等语,皆见其超然物外之致。”
3. 《历代诗话》卷六十引纪昀批语:“起结皆含妙理,中二联奇喻惊人。‘千眼熏笼’虽涉怪诞,然以幻显真,正佛氏惯技,不可执相而求。”
4. 《唐宋诗醇》评:“语似滑稽而意极沉着,所谓游戏三昧者非耶?末句归重法王,不忘根本,非浅学所能窥测。”
5.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赖山阳《日本乐府》附录引宋人笔记:“东坡在岭外多与衲子游,此诗殆作于惠州迁儋之间,心境澄明,故能出此洒落之语。”
以上为【戏赠虔州慈云寺鑑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