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版本二:
乌云翻滚如墨汁泼洒,尚未完全遮住山峦;大雨倾盆而下,雨点像白色的珍珠般乱跳,纷纷溅入船中。忽然间一阵狂风从地面卷起,将乌云骤雨一扫而空;转眼间,望湖楼下水天相接,一片澄澈如镜的青天。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翻译。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为组诗第一首,题意为作者在望湖楼饮酒时即兴所作。
2.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位于杭州西湖边,始建于五代,可俯瞰湖景。
3.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密布,如同墨汁倾倒,在空中翻腾。
4. 未遮山:尚未完全覆盖远处的山峦,暗示云雨来势虽猛但尚未完全笼罩。
5. 白雨跳珠:形容雨点大而急,落在水面或船上如白色珍珠跳跃。
6. 乱入船:杂乱地溅进游船之中,突出雨势之急。
7. 卷地风来:指大风贴着地面迅猛吹来,常用于形容疾风突至。
8. 忽吹散:突然将乌云暴雨吹散,体现天气变化之迅速。
9. 水如天:雨后湖面平静清澈,水色与天空融为一体,呈现一派澄明景象。
10. 醉书:酒醉中题诗,既说明写作状态,也暗示诗情奔放、不拘形迹。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注释。
评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五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著名。东坡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于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游览西湖望湖楼时所作,描绘了夏日骤雨前后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象。全诗以极富动感的笔触捕捉了“黑云”“白雨”“狂风”“晴天”四个画面,节奏急促,对比鲜明,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变幻莫测。诗人醉中赋诗,情感奔放,语言简练生动,意境开阔,充分体现了宋诗注重写实与理趣结合的特点,也流露出诗人豁达洒脱的胸襟。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评析。
赏析
此诗短短四句,却完整呈现了一场夏日雷阵雨从酝酿、爆发到消散的全过程,极具画面感和动态美。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以“翻墨”比喻乌云,形象生动,且“未遮山”三字巧妙传达出云层尚未完全合拢的瞬间状态。次句“白雨跳珠乱入船”,色彩对比强烈(黑云与白雨),动词“跳”“乱”“入”连用,使雨点仿佛跃然眼前。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笔锋陡转,风起云收,气象为之一新。结句“望湖楼下水如天”以静制动,将暴雨过后的宁静辽远推至极致,水天一色,境界顿开。全诗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跌宕起伏,短短二十字中蕴含丰富变化,堪称写景诗中的神来之笔。同时,“醉书”二字透露出诗人随性洒脱的人生态度,与自然交融无间,体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情怀。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此诗状骤雨如画,瞬息万变,非亲历者不能道。”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五:“对法活变,通首皆用逆笔,写风雨如在目前。”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偶然天趣,自成一家。写景至此,可谓曲尽其妙。”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等诗,东坡信手拈来,便成绝调。‘白雨跳珠’,何等新鲜字眼!”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这一首诗把夏天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描写得非常逼真,‘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新鲜而确切。”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