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翻译
太行山脉自西奔涌而来,如万马聚集,气势可与泰山争高下。飞狐口、上党一带地势高峻,堪称天下脊梁,山影遮蔽之下,黄昏早于落日降临。山势削出山东数百郡,气概压倒代北的寻常村落。千座山峰如卷起的牙帐般耸立,崩塌的崖壁被凿开形成土门关。当年石料被采来筑城,化作攻城的飞石,一炮击出,惊退敌军首领。承平百年,烽火早已熄灭,这雪浪石如今静卧在枯老榆树根旁。画师争相描摹它如雪浪翻腾的纹理,却不见天工雕琢留下的斧凿痕迹。如同离堆山四面环水,若无蜀中人士,又有谁能共论此景?老翁游戏般洒水成雨,举杯静观水珠如珠玉跳入盆中。人生本是一场幻梦,何者非梦?唯有故国的山水,暂且寄托于心间。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首其一】的翻译。
注释
1. 太行西来万马屯:形容太行山脉自西北蜿蜒而来,山势连绵如万马奔腾集结。
2. 岱岳:即泰山,五岳之首,象征崇高。
3. 飞狐上党天下脊:飞狐口(今河北涞源)与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势高峻,为中原与北方交通要道,称“天下脊”。
4. 半掩落日先黄昏:因山高遮日,黄昏早至。
5. 削成山东二百郡:形容太行山势造就山东广大地域的地貌格局。
6. 代北三家村:代北指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一带,三家村极言村落之小,反衬太行之雄。
7. 牙帐:古代军营中主将所居之帐,形如尖牙,此处喻山峰林立。
8. 土门:即土门关,太行八陉之一,在今河北井陉,为重要关隘。
9. 承平百年烽燧冷:指北宋长期和平,边防警戒已废弛。
10. 离堆:指都江堰分流处的玉垒山余脉,四面环水,喻雪浪石如水中孤石。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首其一】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滕大夫所作《三首·雪浪石二首》中的第一首,借咏雪浪石抒发家国之思与人生哲理。诗以雄奇笔法描绘太行山的壮阔气势,继而转入对雪浪石的刻画,由自然奇景引出历史沧桑与个人感怀。前半写山石之雄伟,后半转为静观与哲思,体现苏轼“外放内收”的艺术风格。诗中融合地理、历史、军事与艺术意象,展现出其博大胸襟与深邃思考。末句“故国山水聊心存”点明主旨:纵然身世飘零,故园之思不灭,唯以山水寄情,安顿心灵。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首其一】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宏大,意境开阔,融写景、咏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开篇以“万马屯”“争雄尊”等词勾勒太行山磅礴之势,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意志。中间转入雪浪石的来历与形态,“飞石”“天骄魂”暗含历史征战记忆,又以“僵卧枯榆根”写出今日之沉寂,形成强烈对比。诗人由石及画,再及人生感悟,层层递进。“画师争摹”二句赞雪浪石天然纹理之美,非人力所能及;“离堆”一句引入蜀地意象,既显博学,又暗寓漂泊之感。结尾以“儿戏飞雨”“珠跳盆”的细腻画面收束,复归宁静,最终升华为“此身自幻孰非梦”的哲思,体现出苏轼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雄健而不失婉转,用典自然,气象浑厚,是其咏物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首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此诗,以山石起势,以心迹收束,气象万千,而归于淡远。”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太行数语,雄杰之气溢出笔端;‘画师争摹’以下,渐入幽渺,结语尤有不尽之意。”
3.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东坡七古,纵横排奡,此诗起处如雷霆破山,收处似烟波浩渺,真大家手笔。”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借石抒怀,托物言志,非徒模山范水者比。‘故国山水聊心存’一句,道尽迁谪臣子之情。”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首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