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酒后独自出行,走遍了子云、威、徽、先觉四位黎姓友人的居所,写下这组诗共三首。
符老先生啊,纵有风情又怎能奈何岁月流逝?青春的容颜早已消尽,两鬓也生出了许多白发。
当年曾用投梭调戏东邻女子,如今却只能与春梦婆交换扇子,在梦境中寻些慰藉。
(注:此诗为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中的一首,现存文献仅存此一首,其余二首已佚。)
以上为【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被酒:饮酒之后,带着醉意。
2. 独行:独自出行。
3. 子云、威、徽、先觉:均为儋州当地黎姓人士,具体生平不详。子云或为字,取自汉代扬雄字子云,此处或为借称。
4. 三首:指组诗共三首,今仅存其一。
5. 符老:或为诗人自指,或为某位姓符的老者,学界尚无定论。一说“符老”即苏轼自称,以“老符”谐音“老夫”。
6. 风情奈老何:纵有风流情怀,也抵挡不住衰老的到来。
7. 朱颜:红润的容颜,指青春年少。
8. 投梭每困东邻女:化用《晋书·谢鲲传》典故,谢鲲好调戏邻家女子,被投梭折齿,仍笑曰:“犹不废我啸歌。”此处自嘲年轻时风流轻狂。
9. 换扇惟逢春梦婆:春梦婆为宋代市井俚语,指年老多梦、言语絮叨的老妇人,亦暗喻人生如梦。“换扇”或指夏日赠扇、交换旧扇之事,亦可解为以扇驱梦,寄托闲情。
10. 黎之舍:黎族人家的居所,反映苏轼在儋州与当地百姓交往密切。
以上为【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苏轼晚年贬居儋州时所作,记录其酒后独行拜访当地黎姓友人的情景。诗中既有对年华老去的感慨,也有对往昔风流的追忆,更透露出在困顿境遇中依然保持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语言幽默诙谐,用典自然,体现了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风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酒后独行为引,展现了苏轼晚年在海南贬所的生活片段。首句“符老风情奈老何”开篇即自嘲,将“风情”与“老”相对,凸显生命流逝的无奈。次句“朱颜灭尽鬓丝多”直写衰老之态,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后两句运用典故与俚语,形成强烈对比:前句“投梭困东邻女”回忆少年风流,豪放不羁;后句“换扇逢春梦婆”则转写老年境况,清冷平淡。从“困女”到“逢婆”,不仅是年龄的转变,更是心境的沉淀。
全诗语言看似戏谑,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悟。苏轼以自我调侃的方式,化解了贬谪的苦闷与衰老的悲哀,体现出“笑对沧桑”的豁达胸怀。尤其“换扇惟逢春梦婆”一句,既具生活气息,又富哲理意味——人生如春梦,繁华终归空幻,唯有坦然面对,方得自在。
此外,诗中提及“四黎之舍”,反映了苏轼在儋州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与黎民百姓交往的真实图景,展现其亲民形象与文化包容精神。
以上为【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带诙谐,实含悲慨,老境之叹,寓于调笑之间。”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五十:“‘投梭’‘换扇’二语,皆俚而有致,东坡晚岁诗愈朴愈妙。”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以老迈之身,游黎舍,饮后赋诗,不怨不怒,但道风情消歇,真得乐天遗意。”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年在海南诸作,多率意而成,此诗尤见其随物赋形、触处成趣之妙。‘春梦婆’之语,俚而不俗,堪为绝唱。”
5. 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三十八:“元符二年(1099)在儋州作。时轼年六十四,与黎民往来甚密,此诗即其生活实录。”
以上为【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