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们州中有位豪杰人物任公子,年轻力壮时志向远大,日行千里。
无人引荐,有谁真正认识他?虽有才华却不得施展,如今已渐渐老去。
分别十年来,他勤奋好学从不懈怠,读尽万卷书,诗作也愈发精妙优美。
黄州是个偏僻的小郡,夹在溪流山谷之间,几户茅屋依傍着竹林与芦苇。
懂得天命、内心无忧的人,你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见到贤才而不举荐,那才是真正的羞耻。
平泉县的老县令更加令人悲哀,六十岁了还穿着低级官服,贫苦得几乎活不下去。
桐乡百姓至今仍为那位贤吏哭泣,颍川的大族又有谁能加以惩戒?
请你代我传话问候他的近况,切莫对着黄鹞(比喻权贵)炫耀自己的利爪。
以上为【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的翻译。
注释
1. 吾州:指眉州(今四川眉山),苏轼故乡,任伋亦为眉州人。
2. 任公子:指任伋,字师仁,眉州人,苏轼同乡好友,时任黄州通判。
3. 无媒自进:没有中间人推荐而自行求官,古代士人常需荐举才能入仕。
4. 黄州小郡:黄州在宋代属下州,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较落后。
5. 夹溪谷:形容黄州地形狭长,多山溪。
6. 知命无忧: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通达命运之理则心无烦忧。
7. 平泉老令:疑指某位长期沉沦下僚、年老贫苦的县令,“平泉”或为地名或泛指。
8. 青衫:宋代八品、九品文官服色,象征低级官职。
9. 桐乡遗老:典出《汉书·朱邑传》,朱邑为桐乡啬夫,廉洁爱民,死后百姓为其立祠祭祀。此处借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10. 黄鹞矜爪觜:黄鹞为猛禽,喻权贵势要;爪觜即爪牙,指武力或锋芒。意谓不要在强者面前逞强招祸。
以上为【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友人任伋的赠别之作,兼寄其兄任孜。全诗以深挚的情感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和对仕途困顿者的深切同情。诗人通过对比“吾州之豪”少年壮志与“今老矣”的现实落差,揭示了科举时代无门第背景者难以晋升的社会问题。诗中既赞美任伋勤学不辍、诗艺精进,又借黄州地理环境暗示其处境清寒,继而引出对其他同样命运官员的共情,如“平泉老令”“桐乡遗老”,层层递进,情感深沉。结尾劝诫勿向权贵逞强,则透露出乱世自保的无奈与警醒。整首诗兼具抒情性、批判性和哲理性,体现了苏轼一贯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政治情怀。
以上为【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开篇以“吾州之豪”起笔,气势豪迈,随即转入“无媒自进谁识之”的悲叹,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怀才不遇的主题。第二联“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既是对任伋个人修养的褒扬,也暗含对其精神境界的敬重——即便仕途失意,仍不懈追求学问,体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人格。描写黄州风物的两句,以“溪谷”“茅屋”“竹苇”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衬托出主人公生活环境的艰苦。后半部分由个体扩展到群体,通过对“平泉老令”“桐乡遗老”等形象的提及,将个人命运上升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增强了批判力度。结尾用比兴手法,“莫对黄鹞矜爪觜”一句寓意深远,既是劝慰,也是警示,在温柔敦厚中蕴含锋芒。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充分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功力。
以上为【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感慨沉郁,于赠别之中寓奖劝之意,可见东坡重才爱士之诚。”
2. 纪昀《纪批苏文忠公诗集》:“语虽质直,而情味深厚。‘读破万卷诗愈美’一语,足为学者箴。”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任伋事迹不显,然东坡屡有诗寄之,可见其交谊之笃。此诗托意深远,非徒应酬之作。”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知命无忧子何病’二句,说得宽缓,实含无限悲悯。‘平泉老令’以下,皆所以证‘见贤不荐’之耻也。”
5.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早年即具社会关怀之心,此诗写地方官之困顿,语极沉痛,足见其民本思想之根深蒂固。”
以上为【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