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白露时节,寒风驱散了南方的瘴气烟雾,我梦醒之后与你相对而坐,彼此都感到凄凉伤感。
廷尉门前的雀罗冷落,已非昔日显赫之时;而你虽年迈拄杖,却精神矍铄,胜似少年。
世事经历得多了,只想着退隐避祸;君主的恩情尚未报答,怎敢以归隐田园为念?
谁能怜惜那第五桥边的流水,独自映照着台州那位衰老如郑虔的老友?
以上为【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的翻译。
注释
1. 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王定国,即王巩,字定国,苏轼好友,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宾州,后遇赦北归。第五桥,地名,疑为临安或杭州一带桥名,具体位置待考。
2. 白露凄风洗瘴烟:白露,节气名,象征秋凉;凄风,寒风;瘴烟,南方湿热之地易生瘴气,此处指贬所的恶劣环境。
3. 梦回相对两凄然:梦中惊醒后与友人相见,彼此皆感凄凉。
4. 雀罗廷尉非当日:用“雀罗门”典故,比喻门庭冷落。汉代翟公为廷尉时宾客盈门,罢官后门可罗雀。此喻王定国昔日显贵,今遭贬谪,门庭冷落。
5. 鸠杖先生愈少年:鸠杖,古代赐给老者的拐杖,饰以鸠形,取其不噎之意,象征尊老。此句赞王定国虽年老而精神健旺,犹胜少年。
6. 世事饱谙思缩手:谙,熟悉;缩手,指退出仕途,不再参与政事。
7. 主恩未报耻归田:君主的恩德未报,自觉无颜退隐田园。体现士大夫忠君思想。
8. 第五桥边水:第五桥旁的水流,象征离别之地。
9. 台州老郑虔:郑虔,唐代文人,才学出众而仕途困顿,晚年贬台州司户参军,贫病而终。此处以郑虔比王定国,言其才高命蹇。
10. 独照:唯独映照,暗含孤独无人理解之意。
以上为【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友人王定国北归而作,表达了深切的友情、宦海沉浮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悲悯。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用典贴切,既抒发了对友人命运的同情,也寄托了诗人自己仕途失意、思归不得的矛盾心理。诗中“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一联尤为精警,道出了士大夫在政治风波后既想退隐又不甘心的复杂心态。
以上为【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白露凄风”开篇,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既点明时节,又暗示贬谪之苦。“洗瘴烟”三字暗寓王定国脱离南方蛮荒之地,重归中原,然“梦回相对两凄然”一句陡转,写重逢之喜难掩内心悲凉,情感层次丰富。颔联用典精妙:“雀罗”写世态炎凉,“鸠杖”赞友人精神不衰,对比之中见深情。颈联直抒胸臆,展现士人典型的心理矛盾——既厌倦官场倾轧,又感君恩未报,不忍归隐,极具时代特征。尾联以景结情,第五桥边流水独照“台州老郑虔”,将王定国比作郑虔,既叹其才命相违,又寄予深切同情,余韵悠长。全诗结构严谨,情真意切,是苏轼酬赠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极沉痛,而气自雄浑,非公不能为此。”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七评:“前四句感慨身世,后四句寄托遥深。‘世事饱谙’一联,足为千古仕宦者写照。”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独照台州老郑虔’,以郑虔之贬台州比定国,既切其地,复切其人,用典入化。”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情真语挚,尤以末句为最,使人低回不已。”
以上为【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