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
犹当隐季主,未遽逃梅福。
空肠吐馀思,静似蚕缀簇。
寸田结初果,秀若铜生绿。
荆棘扫诚尽,梨枣忧不熟。
高人宁铸金,下士乃服玉。
君看岭峤隘,我欲巾笥蓄。
曾攀罗浮顶,亦到朱明谷。
旋观真历块,归卧甘破屋。
故人老犹仕,世味薄如縠。
偶从越女笑,不怕蛮江浴。
惊闻尺书到,喜有新诗辱。
应怜五管客,曾作八州督。
骨销谗口铄,胆破狱吏酷。
陇云不易寄,江月乃可掬。
遥知清远寺,不称空洞腹。
狂雷失晤语,过电不容目。
要知僧长饥,正坐山少肉。
人间无南北,蜗角空出缩。
仇池九十九,嵩少三十六。
天人同一梦,仙凡无两录。
陋邦真可老,生理亦粗足。
便回爇天焰,长作照海烛。
翻译
近来听闻的奇事实在不多,旧日所学的知识也已可搁置一旁。
仍应效仿隐士季主那样安于卜筮,不必急着像梅福那样避世求仙。
空荡的肠胃中吐出残余思绪,寂静如同春蚕结茧般自缚。
心田如寸土初结果实,生机萌发宛如铜器生出绿锈。
荆棘虽已诚心扫除,却仍担忧梨枣不能成熟。
高洁之人不屑铸金为饰,卑下之人才会佩戴美玉以自炫。
你看那岭峤山道如此险隘,我却想把这情怀收入巾箱珍藏。
我曾攀登罗浮山顶,也曾探访朱明洞天。
转眼间观览万象如飞驰而过的石块,归来甘愿卧居破屋之中。
故人年岁已老却仍在仕途奔波,世俗滋味淡薄如细绢。
偶然与越地女子谈笑,也不惧怕蛮荒江水的浸浴。
忽然接到你的书信,欣喜地读到你寄来的新诗,令我受宠若惊。
你应当怜惜我这位流落五管之地的游子,我曾一度统领八州政务。
谗言如烈火销蚀我的筋骨,牢狱之吏的威压令我胆寒。
岭南的云彩难以传递音信,唯有江中的月色可以捧掬。
遥想清远寺中清幽之境,不应辜负那空灵澄澈的心怀。
跛驴缓步碎行,短瑟琴弦紧促,节奏局促不安。
仰头看泉水如玉佩叮咚落下,俯耳听山石滚动如车轮轰鸣。
千峰倾泻清澈湍流,一去不返,毫无回旋之迹。
惊雷骤响使人失语难通,闪电疾过不容睁眼细看。
要知道僧人常年忍饥,正是因为山中缺少荤腥供养。
人间本无南北之别,如同蜗牛角上争地,徒然伸缩而已。
仇池山有九十九峰,嵩山少室有三十六峰。
天人同归一梦,仙凡并无两录。
这偏僻之地实在可以终老,生活所需也算粗略满足。
就让我重燃上天的火焰,长久地化作照亮沧海的明烛吧。
以上为【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为唱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
2. 高要令刘湜:时任广东高要县令的刘湜,生平不详,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3. 旧学闲可束:旧日所学已可束之高阁,暗含对仕途学问的失望。
4. 季主:司马季主,西汉占卜者,常隐于市井,《史记·日者列传》载其事,喻隐士。
5. 梅福:西汉末南昌尉,后弃官隐去,传说化为仙人,见《汉书·梅福传》。
6. 蚕缀簇:蚕在簇上吐丝结茧,比喻思绪凝结、心境收敛。
7. 寸田:道家语,指心田,谓修心如耕田。结初果:初见修行成果。
8. 铜生绿:铜器氧化生绿锈,此处反用为生机萌发之意,喻精神复苏。
9. “荆棘扫诚尽”二句:虽已清除障碍(荆棘),但仍忧虑善果(梨枣)不成,喻政治理想难遂。
10. “高人宁铸金”二句:高洁之人不慕富贵(不愿铸金为饰),下士才追求外在华美(服玉),出自《庄子》思想。
以上为【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答和高要县令刘湜所寄峡山寺诗之作,作于贬谪岭南期间(约绍圣年间)。全诗融汇儒释道思想,抒写贬谪生涯中的孤寂、反思与超脱。诗人以“空肠”“静似蚕簇”喻内心枯寂,又以“寸田结果”“铜生绿”象征精神萌动,展现逆境中自我修养的坚持。通过“季主”“梅福”典故表达对出处进退的审慎态度,既不急于避世,亦不甘沉沦。后半转入山水描写与人生感慨,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与慰藉,又有对自身遭遇的悲慨——曾为八州督抚,今成“五管客”,遭谗被毁,历尽酷吏之辱。然最终归于旷达:以“蜗角之争”看透世情,以“仇池”“嵩少”比附仙境,提出“天人一梦”的哲思,并以“照海烛”自期,体现其虽处困厄仍志在光明的精神境界。全诗结构宏大,意象密集,情感跌宕,是苏轼晚年贬谪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贬谪岭南时期的重要作品,展现了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融合。诗歌开篇即以“新闻妙无多”点出贬所生活的闭塞与精神的孤寂,继而借“季主”“梅福”两个历史隐士形象,表达自己对仕隐之间抉择的审慎——既未完全放弃济世之志,亦不盲目追求避世成仙,体现出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性态度。中间以“空肠吐馀思”“静似蚕缀簇”等奇喻刻画内心世界的枯寂与内省,极具张力。“寸田结初果”一句巧妙融合道教术语与禅意,暗示心灵修养已有初步成就,而“铜生绿”更以金属锈蚀之象反转为生命复苏之喻,构思精妙。
诗中大量使用岭南地理意象:“罗浮顶”“朱明谷”“岭峤隘”“蛮江浴”等,既是实写游历,也象征人生险途。尤其“旋观真历块,归卧甘破屋”一句,将人生变幻比作飞驰车轮旁掠过的石块(《庄子·天下》典故),顿悟之后甘于简朴,极具哲理意味。对友人刘湜的回应部分,既有“喜有新诗辱”之谦辞,又含“曾作八州督”之今昔对比,悲慨深沉。而“骨销谗口铄,胆破狱吏酷”直诉乌台诗案以来的政治迫害之痛,语言沉痛,令人动容。
结尾处升华主题,“蜗角空出缩”化用《庄子·则阳》蜗角之争寓言,否定世俗纷争;“仇池九十九,嵩少三十六”并举仙境与名山,引向超然境界。最后以“爇天焰”“照海烛”作结,气势恢宏,表现了诗人虽处绝域仍欲以精神之光照耀人间的理想主义情怀。全诗意象丰富,用典精当,情感由抑至扬,结构严密,堪称东坡晚年七古之杰构。
以上为【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出入庄骚,融摄佛老,而终归于儒者之大志,所谓‘照海烛’者,非徒自励,亦将以明道于天下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五引冯舒语:“东坡晚年诗益工,此篇尤沉厚苍劲,字字锤炼而不露痕迹,盖阅历既深,故能尔耳。”
3. 方回《瀛奎律髓》评:“‘寸田结初果,秀若铜生绿’,造语奇崛,非坡公不能道。此等句,乃其贬后所得,较之早年豪放之作,更见精微。”
4.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通篇以理驭情,以气运辞,虽多用僻典,而脉络贯通,结处尤有拔起万里之势,可谓极唱和诗之变。”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人间无南北,蜗角空出缩’,此等语,惟坡公胸中有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能道。晚岁遭逢坎坷,诗境反臻圆熟,此类最足见其人格之高。”
以上为【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