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送母亲到邗沟岸边,而将家人留在白纻山的树荫之下。
明月当空,忽闻杜鹃啼鸣,无论身在南方还是北方,母亲始终牵挂着我们,我们也时刻挂念着她。
以上为【将母】的翻译。
注释
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早期遒劲,晚年趋于含蓄深婉。
2. 将母:送别母亲;“将”意为送行,《诗经·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3. 邗(hán)沟:古运河名,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接长江与淮河,流经今江苏扬州,为南北交通要道。
4. 白纻(zhù):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东,亦作“白苎”,王安石家族曾居江宁(今南京),邻近此地。
5. 杜宇:即杜鹃鸟,又名子规,传说为古蜀王杜宇魂化,鸣声凄切,常唤“不如归去”,古典诗词中多用于表达思乡、思亲或羁旅之愁。
6. 南北:王安石时或任职北方(如汴京),母留南方,故有南北之隔。
7. 总关心:始终彼此挂念;“总”意为“总是”“始终”。
8. 此诗作于王安石早年仕宦期间,因公务与奉亲难以两全,故有此别情。
9. “留家白纻阴”:指将妻儿家人安置于白纻山下暂居,而独送母亲至邗沟。
10. 全诗采用“对写法”:表面写己思母,实则暗含母念子,双向情感交融于“总关心”三字。
以上为【将母】的注释。
评析
王安石《将母》是一首极为简短却情深意切的五言绝句,通过送母与留家的空间分离,展现母子之间双向的深切牵挂。诗中“月明闻杜宇”一句,借杜鹃(古称“催归鸟”)的哀鸣触发思亲之情,而“南北总关心”则以朴素语言道出亲情超越地理阻隔的永恒性。全诗仅二十字,无华丽辞藻,却因真实情感与典型意象(月、杜宇)的巧妙融合,感人至深,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之外细腻温情的一面。
以上为【将母】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幅送母图景。首句“将母邗沟上”点明事件与地点,动作干脆,隐含不舍;次句“留家白纻阴”交代家人所在,空间顿成南北对峙之势。前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已埋下离思伏笔。第三句“月明闻杜宇”陡然引入听觉意象:明月本已惹人思乡,杜鹃更添催归之痛,视听交融,情感骤浓。结句“南北总关心”如一声轻叹,将个人离别升华为普世亲情——无论相隔多远,母子之心始终相连。全诗无一“泪”字,却令人鼻酸;无一“爱”字,却满纸深情。语言质朴如口语,意境却悠远绵长,堪称宋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以上为【将母】的赏析。
辑评
1.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荆公诗多工致,然《将母》一首,语淡情深,二十字中见天伦之乐与离别之苦。”
2. 清·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南北总关心’五字,抵得千言万语,真至情之语。”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荆公集中短章,以此为最婉挚。杜宇月明,本寻常景,一经点染,便成千古情语。”
4. 当代·钱钟书《宋诗选注》:“王安石此诗脱尽政治家面目,纯以赤子之心写母子之情,‘总关心’三字,平淡而沉痛。”
以上为【将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