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川依旧如昔未改,岁月流逝却不肯停留。
人生百年不过一次低头抬头之间,五次更迭的胜败,帝王与囚徒亦无定数。
同僚们堪比岑参、范仲淹那样的贤臣,德行与功业远超前人,令人惭愧。
使我这年老迟钝之人,也能在公务之余,长啸应答,稍得片刻清闲。
回想二十年来的人生起伏,进退出处并非人力所能谋划。
牙齿头发已交付于天命,残缺损坏也无法修复。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翻译。
注释
1. 熙宁中:指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苏轼曾于熙宁五年(1072)任杭州通判。
2. 轼通守此郡:苏轼任杭州通判。“通守”即通判,宋时州府副职,有监察官吏之责。
3. 除夜:除夕之夜。
4. 直都厅:值宿于官署厅堂。“都厅”为州府官员办公之所。
5. 囚繫皆满:关押的囚犯众多,监狱充溢。
6. 五胜更王囚:典出阴阳五行说,谓五行相胜(金克木、木克土等),王朝兴替如循环,帝王与囚徒亦可互换位置,喻世事无常。
7. 同僚比岑、范:将当时的同僚比作唐代岑参、宋代范仲淹,赞其才德兼备。
8. 德业前人羞:谓同僚之德行功业使前人亦感羞愧,极言其高。
9. 老钝守:苏轼自谓年老迟钝,守于职位。
10. 出处非人谋:出处,指出仕与退隐;意谓人生进退不由自主,非人力所能预料或安排。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重过旧地,回顾二十年前任杭州通判时所题壁诗而作,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思,也有对自己仕途浮沉、年衰体弱的无奈叹息。诗人以“山川不改”对照“岁月逝不肯留”,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渺小。后文提及“同僚比岑范”,既是对当时贤才济济的追忆,也暗含自谦与失落。结尾处归诸天命,体现苏轼晚年趋于旷达、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是典型的东坡式人生反思之作。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山川不改”与“岁月不留”开篇,立即使人陷入宇宙恒久与人生短暂的哲学思索之中,具有强烈的张力。颔联“百年一俯仰”化用《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之意,进一步强化人生须臾之感;“五胜更王囚”则引入历史循环观,深化命运无常的主题。颈联转写人事,称颂同僚之贤,实则反衬自身之困顿与落寞。尾联由外物转向内心,坦然承认身体衰老、命运难违,最终归于天命,表现出苏轼晚年特有的豁达与从容。全诗融哲理、史识、个人经历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诗歌“平淡中见奇崛”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感慨身世,语虽平易,而含蓄无穷,盖晚岁阅尽荣辱后语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起结俱有余味,‘山川’‘岁月’一联,对法浑成,意象苍茫。”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五胜更王囚’语奇而确,非博通古今者不能道。”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曾言:“苏诗晚年多涉身世之感,往往于寻常题壁、纪游中寓沧桑之叹,此正其所以为工也。”可为此诗之旁证。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