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向西遥望穆陵关,向东眺望琅邪台。
向南可望九仙山,往北只见尘埃飞舞于天际。
我们相约呼唤虞舜之灵,萌生归向蓬莱仙界的意念。
可叹我身边这些友人,纵情狂饮也未免太过荒诞。
红裙女子似将羽化登仙,长笛声中透出不尽的哀愁。
清越的歌声直上云霄,美妙的舞姿伴着纤细的腰肢回旋。
自从此山形成以来,白石便被苍苔封覆。
何曾有过今日这般欢愉?即将离去却又反复徘徊。
人生短暂如清晨露水,白发随日夜更替不断滋生。
面对这样的境况还能说什么呢?万般劫难终将化作飞灰。
以上为【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的翻译。
注释
1. 常山:在今山东省诸城市境内,又名“卧虎山”,苏轼曾任密州知州,常登山游览。
2. 广丽亭:苏轼在密州所建亭台之一,位于常山之巅,为登高览胜之所。
3. 穆陵关:春秋时期齐国边塞关隘,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为古代军事要地。
4. 琅邪台:秦始皇所筑台,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为古代著名观海胜地。
5. 九仙山:在今山东五莲县与诸城交界处,传说有九位仙人隐居于此。
6. 虞舜:上古圣王,相传南巡至此一带,故地多有虞舜遗迹或传说。
7. 蓬莱:古代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为仙人居所,象征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
8. “红裙欲仙去”:形容舞女姿态轻盈,宛如即将升仙,亦暗含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叹。
9. “清歌入云霄”:极言歌声高亢清越,与自然天地相呼应。
10. “万劫终飞灰”:佛教语,“劫”为极长时间单位,“飞灰”喻一切终将毁灭,表达世事无常、万物皆空的哲思。
以上为【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作于登临常山绝顶广丽亭之时,借登高远望之景抒发人生感慨。全诗以空间方位开篇,展现视野之开阔,继而引入神话传说与宴乐场景,营造出超然物外又沉溺当下的矛盾氛围。诗人由自然景观转入人事欢娱,再升华至生命哲思,层层递进,情感跌宕。末段直面人生短暂、万物归空的终极命题,表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与深沉并存的思想境界。此诗融合写景、叙事、抒情与哲理,语言雄浑而意境悠远,是其山水感怀类诗歌中的佳作。
以上为【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四句以“四望”起势,勾勒出宏阔的地理图景,展现出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中间八句转入人事活动,既有宴饮之乐,又有歌舞之美,但“有馀哀”“亦荒哉”等词已透露出欢乐背后的虚幻与悲凉。随后四句由“山”与“乐”的历史对比引出对当下欢聚的珍惜与不舍,情感细腻而真挚。最后四句陡转直下,直面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以“朝露”“白发”写人生易老,以“万劫飞灰”收束全篇,体现佛道思想影响下的超脱意识。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情景交融,理趣盎然,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艺术风格。
以上为【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气象宏阔,感慨深沉,盖因登高而触发人生之思,非徒写景记游者比。”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四望起势不凡,结以人生如露,万劫飞灰,大有看破红尘之意,而语不枯寂,是坡公独到之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登高必赋,自古为然。东坡此作,兼有楚骚之远韵、汉魏之苍茫,而又归于禅理之澄明,可谓集大成者。”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将日常游赏升华为哲理思索,此诗由‘四望’而及‘四悲’,层层推进,终归于空幻之叹,典型体现其‘寓哲于景’之能事。”
以上为【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