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听说泰山的石头,日积月累被水滴穿。更何况这开先瀑布,如百道雷霆万钧之力,千百年来与岩石搏斗不息。水流深入地底深处,其险峻超过三峡之右。长年不断的溪流奔涌而出,似乎要填满那深不见底的石穴。激流腾跃,惊得潜鱼翻腾;轰鸣之声,震落山间飞猿。清寒之气渗入山骨,草木都显得坚硬瘦劲。云雾迷蒙之间,仿佛响彻着金石交鸣般的宏大乐章。一座弯弯的飞桥横跨其上,水面如半月般波光潋滟。潭水幽深,似近神龙居所,雨点与冰雹在晴空中交错纷飞。从高处垂下的水珠清冽甘甜,只可下咽,却不可轻慢漱口。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翻译。
注释
1. 庐山二胜:指苏轼在庐山所作的两首写景名篇,《开先漱玉亭》与《栖贤三峡桥》。
2. 并叙:一并记述,说明此诗有引言性质,兼记游览经过与景物描写。
3.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语出《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比喻坚持不懈之力。太山即泰山。溜,滴水。
4. 百雷霆:形容瀑布声势浩大,如百道雷鸣。
5. 九地底:极言其深,出自《庄子》“九地之下”。
6. 三峡右:三峡以险著称,此处言其险更甚于三峡。右,古人以右为尊,或指更甚之意。
7. 长输不尽溪:溪水源源不断输送而来。输,输送。
8. 窦:洞穴,此处指瀑布下方深不可测的水潭。
9. 狖(yòu):古书上说的一种黑色长尾猴。
10. 澒洞(hòng dòng):形容声音宏大、连绵不断,亦可指天地混沌之状,此处指金石奏鸣般的回响。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览庐山开先寺漱玉亭时所作,是《庐山二胜》之一(另一为《栖贤三峡桥》)。全诗以雄奇壮阔的笔法描绘了开先瀑布的自然奇景,融合了自然景观、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慨。诗人借“滴水穿石”起兴,引出瀑布经久不息冲击岩石的伟力,进而描写其深险之势、声响之烈、气候之寒、景色之奇,最后归于对清泉的敬畏之情。诗中既有对大自然力量的礼赞,也暗含人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哲思。语言雄健,意象丰富,音节铿锵,体现了苏轼山水诗雄浑与空灵并存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磅礴气势开篇,由“滴水穿石”的日常现象切入,迅速转入对开先瀑布雷霆万钧之力的描绘,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诗中“万世与石斗”一句,赋予自然现象以时间的纵深感和斗争的意志,使静态的山水具有动态的生命力。接下来,“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进一步夸张其深险,凸显自然之奇伟。而“欲满无底窦”则巧妙运用矛盾修辞——溪流不断,却永难填满深渊,暗喻自然的无穷与人力的有限。
中间写景层次分明:先写动势(跳波、震响),再写氛围(清寒、坚瘦),继而转为空间意境(烟霭、金石奏),再以“飞桥”“半月”点缀柔美之姿,刚柔相济。末段“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尤为精妙,既写出泉水之纯净甘冽,又体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如此圣洁之水,只宜饮下,不可随意漱口亵渎,深化了全诗的宗教式肃穆感。
全诗融合了儒家“持之以恒”的哲理、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佛家“清净敬畏”的情怀,展现了苏轼融通三教的思想深度。艺术上,句式多变,用典自然,音律跌宕,堪称宋代山水诗中的杰作。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气象峥嵘,语语奇崛,而结处忽入静境,尤见笔力。”
2.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游山诸作,此为最雄肆之作。‘百雷霆’‘万世斗’等语,真有崩山裂石之势。”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以理趣胜,而兼有景象之奇。‘可咽不可漱’五字,收束全篇,敬慎之意盎然。”
4. 清代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前半极写其势,后半极写其清,一张一弛,结构井然。”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写景,往往不拘形似,而重神韵。此诗写瀑布,不作纤细描摹,专从气势、声响、感觉入手,故能超迈常格。”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