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作斋舍,而以益为名。
吾闻诸夫子,求益非速成。
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
今年适燕蓟,明年走蛮荆。
东观尽沧海,西涉渭与泾。
归来闭户坐,八方在轩庭。
又如学医人,识病由饱更。
风、雨、晦、明、淫,跛、躄、喑、聋、盲。
苟能阅千人,望见知死生。
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
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既盈。
翻译
张君建造了一间书斋,取名为“益斋”。
我曾听孔子说过:追求进步,不求速成。
就像远行的游子,日日夜夜都在奔波前行。
今年前往燕蓟之地,明年又奔赴南方的蛮荆。
向东可望尽苍茫大海,向西可渡过渭水与泾水。
待到归来闭门静坐时,八方世界皆在轩窗庭院之间呈现。
又像学医之人,唯有经历众多病症,才能真正识病。
风雨晦明之变,可致人跛脚、瘸腿、失语、耳聋、目盲。
虚实体现在脉象之中,动静躁静反映于情志之上。
荣枯之状显于面色,寿夭之征藏于形体之内。
若能遍观千人之病,一眼望去便知生死。
为学之道,贵在每日有所增益,此言当作为自我约束的标准。
而修道之要,则贵在每日有所减损,此理在于内心已满之时尤需谦抑。
愿将这首诗书写下来,作为“益斋”的铭文,以资警策。
以上为【张寺丞益斋】的翻译。
注释
1. 张寺丞:姓张的寺丞,宋代官职名,多指大理寺或光禄寺等机构中的属官,具体生平不详。
2. 益斋:书斋名,“益”取增进、进步之意。
3. 诸夫子:指孔子及其门人。此处特指《论语》中孔子关于“益”的言论。
4. 求益非速成:语出《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亦合《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之意,强调循序渐进。
5. 燕蓟:古代地名,泛指今北京及河北北部一带,汉唐以来为边塞重地。
6. 蛮荆:古代中原对南方楚地的称呼,含轻蔑意,此处泛指南方偏远之地。
7. 东观尽沧海:向东可看到大海,形容游历之广。
8. 渭与泾:渭水和泾水,均在今陕西境内,为黄河重要支流,象征西行之远。
9. 风、雨、晦、明、淫:指自然气候的变化及过度(淫)所致疾病,古人认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为致病之因。
10. 跛、躄、喑、聋、盲:分别指腿瘸、不能行走、失语、耳聋、眼瞎,均为疾病表现。
以上为【张寺丞益斋】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题“益斋”发挥,通过对“益”字的哲学性阐释,融汇儒家“日知其所亡”与道家“为道日损”的思想,体现其贯通儒道的学术胸襟与人生智慧。诗中以远游客喻求学之广博积累,以学医者喻观察实践之重要,强调知识与经验的渐进积累。同时又引入老子“为道日损”的理念,指出精神修养需不断去除杂念,回归本真。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补:为学日益是外在拓展,为道日损是内在收敛。全诗结构严谨,比喻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对张寺丞的勉励,也是苏轼自身治学修身观的体现。末句愿以此诗为铭,更显其郑重其意,具有强烈的自省与劝诫意味。
以上为【张寺丞益斋】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题斋诗”,即为他人书斋题写的劝学励志之作。苏轼并未停留在表面赞颂,而是深入挖掘“益”字的哲学内涵,展现出其深厚的学养与思辨能力。开篇点题后,立即引孔子之言确立主旨——“求益非速成”,奠定全诗沉稳务实的基调。接着连用两个精妙比喻:一是“远游客”的长途跋涉,象征学问需广泛涉猎、亲身经历;二是“学医人”的临床观察,强调实践经验对认知的决定作用。这两个比喻层层递进,由外在行路转至内在诊察,逻辑严密。
诗中列举“风、雨、晦、明、淫”与“跛、躄、喑、聋、盲”等病症,不仅展示医学知识,更暗喻人生百态与社会疾苦,体现苏轼对现实的关注。随后提出“虚实在其脉,静躁在其情”等句,将诊断提升到心理与生命状态的综合判断,颇具哲理深度。
最关键的是最后四句的转折:从“为学务日益”转向“为道贵日损”,巧妙融合儒道两家思想。前者出自《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后者源自《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苏轼并未偏执一端,而是主张二者并重,体现出他“兼容并包”的思想特质。结尾“愿言书此诗,以为益斋铭”收束有力,使全诗兼具文学性与铭文的庄重感,余韵悠长。
以上为【张寺丞益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说理而不堕理窟,设喻亲切,义蕴宏深,足为学者座右铭。”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十二评:“通体清劲,以医喻学,尤为新切。结处归本老氏‘日损’之旨,见坡公晚年学问归宿。”
3. 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二语,提掇纲领,非通贯百家者不能道。”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题斋诸作,多寓修身治学之义,此篇尤为条理分明,可作宋代士人精神之写照。”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将儒家进取精神与道家内省智慧融为一体,展现了苏轼成熟期的思想高度。”
以上为【张寺丞益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