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弯曲的湖水缓缓流淌,波光粼粼如细鳞闪动;在这里设宴高会,传杯递盏,仿佛置身于当年洛水之滨的文人雅集。那些浓妆艳抹的歌女舞伎或许并不需要,因为湖上画船往来穿梭,其景致与意趣已胜过人间繁华。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和:唱和,指依照他人原诗的韵脚与主题创作诗歌。
2.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苏轼表兄,以画竹著称。
3. 洋川园池: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任知州时所建园林,内有亭台池沼,为文人游赏之所。
4. 曲池:弯曲的水池,此处指园中湖水蜿蜒之状。
5. 细鳞鳞:形容水面波光细密如鱼鳞般闪烁。
6. 高会:盛大的宴会,常用于文人雅集。
7. 传觞:古代宴饮时,酒杯依次传递,行酒令或赋诗,称为“传觞”。
8. 洛滨:洛水之滨,此处用西晋时期洛阳文人如石崇、潘岳等人在金谷园或洛水边举行雅集的典故,喻指风雅聚会。
9. 红粉翠蛾:代指美丽的女子,红粉指女子妆容,翠蛾指女子画眉。
10. 画船:装饰华丽的游船,多用于园林湖泊中游览。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湖桥》一首,借描写洋川园中湖桥一带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清幽之美的欣赏和对文人雅集生活的向往。诗中“曲池流水”“画船来往”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灵动的园林画卷,而“高会传觞似洛滨”则巧妙借用西晋金谷园、洛滨雅集的典故,将眼前景致与历史风流相联系,提升了诗意的文化厚度。末句“胜于人”三字,含蓄表达出诗人对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的推崇。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清新淡雅之笔描绘洋川园中湖桥景色,语言简练而意境悠远。首句“曲池流水细鳞鳞”以视觉写水之静美,赋予水面以细腻的生命感;次句“高会传觞似洛滨”转入人文情怀,通过历史典故将当下园林雅集提升至文化传统的高度,体现苏轼深厚的文史修养。后两句反用常理:一般写园林游乐必提美人歌舞,苏轼却说“红粉翠蛾应不要”,强调自然景致与文人交往本身已足够动人,画船往来之趣已超越世俗喧嚣。这种“以景胜情”的写法,正是苏轼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入情,由实转虚,展现了苏轼在唱和之作中依然能自出机杼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二注:“此组诗皆咏文与可洋州园池诸景,语极清丽,寓闲适之情。”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组诗云:“随手写景,皆成妙谛,不假雕饰而风致自佳。”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坡公和作,往往神情超越原唱,此等小诗,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元丰三年,轼在黄州,得与可画及园池诗,乃作三十首和之,寄兴林泉,托意高远。”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