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传来叮叮的敲门声,是谁来叩响我的房门?
原来是子孙从远方赶来,谈笑喧哗,欢声不断。
他们剪去垂髫短发,恭敬地为我斟满葫芦酒壶。
三年如梦般转瞬即逝,如今又能重见我的身影。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时运四首,并引:苏轼晚年贬谪岭南期间,追和陶渊明《时运》诗四首,并作引言说明创作缘起。
2. 旦朝丁丁:清晨传来敲门的声音。“丁丁”(zhēng zhēng),象声词,形容敲门或伐木之声。
3. 谁款我庐:谁来敲我的屋门。“款”,叩、敲;“庐”,简陋的居所,此处指诗人隐居之所。
4. 子孙远至:指苏轼的儿孙从外地前来探望。苏轼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家人多在中原,往来不易。
5. 笑语纷如:欢声笑语不断,形容团聚之乐。
6. 剪䰂垂髫:指年轻子孙剪去垂发以示成年或敬意。“䰂”同“髦”,古代儿童垂发;“垂髫”亦指童年。此处或有修饰仪容以拜见长辈之意。
7. 覆此瓠壶:用葫芦制成的壶倒酒敬献。“覆”,倾倒、斟酒;“瓠壶”,葫芦做的容器,象征简朴生活。
8. 三年一梦:苏轼自绍圣元年(1094)被贬惠州,至写此诗时约历三载,感叹时光如梦。
9. 乃复见余:竟然又能见到我。“乃”,竟然;“复”,再次;“余”,我,诗人自称。
10. 此诗作于元符年间(1098–1100),苏轼在儋州(今海南)贬所,生活困顿而心境渐趋超然。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时运》四首之一,借拟古形式抒写自身晚年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与内心感受。诗中描绘了子孙远道探望的温馨场面,流露出久别重逢的欣慰与人生如梦的感慨。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晚年安于田园、淡泊名利的心境,同时也延续了陶诗冲淡平和的风格,是其“和陶”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家庭团聚图景,起句“旦朝丁丁”以声音入笔,生动传神,营造出清晨宁静中突现生机的氛围。次句设问引出主题——家人来访,情感由静转动。中间两联写子孙礼仪与敬酒场景,“剪䰂垂髫”既显礼数,又暗含成长之叹;“覆此瓠壶”则体现家风淳朴,物虽简而情意厚。尾联“三年一梦,乃复见余”陡然转入深沉感慨,将短暂团聚置于漫长贬谪背景之下,凸显命运无常与亲情可贵。全诗语言洗练,意境由喜入悲、复归平静,体现出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其和陶之作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借陶诗之形,抒己身之情,达到“形似神合”的艺术高度。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和陶诸作,尤以《时运》为近陶,冲澹中有哀乐,非强摹者所能及。”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语极质朴,而情至深厚。‘三年一梦’一句,括尽迁谪之感,非亲历者不知其味。”
3. 清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论及苏轼和陶诗云:“子瞻晚年和陶,不求形似,而神理自合,此其所以为高。”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专论此诗,但指出:“苏和陶诗实寄托身世之感,尤以岭海时期为最沉痛。”可为此诗背景佐证。
5. 钱钟书《宋诗选注》云:“苏轼和陶,取其闲适之表,寄己孤愤之衷。此诗写家人相聚,而‘三年一梦’一句,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