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四川人来到江南,常常回忆起吴地山川的美好。吴地与蜀地自古以来都风流繁华、各具胜景,应当趁早回归故里。此次归来,又可与去年同游之人一起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不要吝惜在酒杯前细细端详彼此的容颜,那面容想必已经添了几分衰老。
以上为【卜算子 ·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的翻译。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观光的绰号。骆观光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湛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元高拭词注「仙吕调」。苏东坡词有「缺月挂疏桐」句,名《缺月挂疏桐》。秦处度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名《百尺楼》。僧皎词有「目断楚天遥」句,名《楚天遥》。无名氏词有「蹙破眉峰碧」句,名《眉峰碧》。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五仄韵。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元延祐本无题,吴讷钞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题作「感旧」。
应须:珍重阁本作「须应」。
钱塘: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杭州府》:「战国属楚。秦置钱唐县,属会稽郡。汉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后汉永建四年分属吴郡。晋及宋齐梁因之,陈祯明元年置钱唐郡,属吴州。隋废郡,置杭州,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罢,三年改曰馀杭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杭州,天宝元年改馀杭郡,乾元元年复为杭州,属江南东道。五代时钱镠建吴越国。宋仍曰杭州馀杭郡,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属西浙路,大观元年升为帅府,领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建炎三年以为行在所,升临安府为浙西路治元。至元十三年立两浙都督府,十五年改杭州路。」
吴山: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杭州府·吴山〉》:「吴山,在府城内西南隅,旧名胥山,上有子胥祠。唐元和十年刺史卢元辅作《胥山铭》。」
藉西湖草:东晋·孙兴公 《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1. 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
2. 京口: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为宋代重要渡口。
3. 钱塘:即杭州,时属两浙路,风景秀丽,尤以西湖著称。
4. 道中:行路途中。
5. 述古太守:指陈襄,字述古,时任杭州知州,苏轼曾为其下属,二人交谊深厚。
6. 蜀客:苏轼为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故自称“蜀客”。
7.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此处主要指杭州一带。
8. 吴山:在今杭州城南,临西湖,为登览胜地,代指杭州美景。
9. 藉:坐卧于……之上,引申为席地而坐。
10. 尊前:酒席之前,即饮酒之时。
以上为【卜算子 ·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的注释。
评析
怀古太守即为陈襄陈述古,当为东坡在杭州的知己。杭州让东坡乐亦思蜀,而离杭则又生思念,吴蜀于东坡心中地位已经同等,不衹是吴蜀山水风光无限,寄情相同,另蜀有父老兄弟亲人可思,更有乡情难解;而杭州有西湖钱塘作伴,更有陈襄共处。据记载这首词与前面端午、清明等词同为熙宁六年(西元一〇七三年)所作,本是作为通判身份循行属县,想来与怀古相别却也不会有多长时间,可旅途的劳顿,更多的是精神交流的匮乏使得这份思念越发地浓烈起来。忆山忆湖更忆人,孤寂的行程使人心老,自觉容颜定老。愈发向往那份青山绿水,尊前高歌。一个生性多情的人,总有思念的山,总有思念的水,总有思念的人,更有那对岁月的无限感怀!
这首《卜算子》是苏轼从京口返回钱塘途中所作,寄给前任太守陈述古(陈襄)。词中抒发了对江南山水的眷恋,也流露出人生易老、聚散无常的感慨。上片写地理之思,以“蜀客”自指,将故乡与江南并提,表达对两地文化的认同与深情;下片转为人事之感,重逢旧友、共坐湖畔,却在欢聚中察觉容颜已改,暗含时光流逝之叹。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少有的婉约情致,同时也蕴含其一贯的人生哲思。
以上为【卜算子 ·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的评析。
赏析
此词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上片以“蜀客到江南”开篇,点明身份与行程,随即抒发对吴山的怀念,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切乡愁与文化归属感。“吴蜀风流自古同”一句尤为精妙,将相隔千里的两个文化重镇并置,既是对地域文明的礼赞,也暗含诗人身处异乡却心有所归的复杂心理。“归去应须早”透露出仕途奔波中的倦意与归隐之思。下片转入具体情境,“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画面温馨恬淡,重现友朋相聚之乐。然而结句陡转:“莫惜尊前子细看,应是容颜老”,在劝人细看之中,道尽岁月无情。这一“看”字极富张力,既是珍惜当下,也是直面衰老的坦然。整首词不事雕琢,却情味悠长,展现了苏轼词中少见的细腻温情,亦为其后期旷达风格的先声。
以上为【卜算子 ·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语浅情深,于寻常话中见真挚,东坡早期小令之佳者。”
2.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上片怀地,下片怀人,由景及情,步步深入。‘应是容颜老’五字,包含无限感慨,耐人寻味。”
3. 《苏轼词笺注》(刘尚荣笺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十月,轼自京口还杭,时陈襄将离任,故有此寄。语虽简淡,而情意绵邈。”
4. 《历代词话》卷八引《艺薮》评:“东坡此词,似不经意而出,而风致嫣然,得乐府遗意。”
以上为【卜算子 ·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