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的老朋友从远方而来,而他正是本县新到任的县令。
我们握手叙旧,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感到遗憾;但既已同舟共济,便知彼此心意相通。
沿着江流盘旋,欣赏洲渚的意趣;水波荡漾,仿佛伴随着弦歌之音。
可有谁能理解我这位躬耕的隐士,年复一年,仍在吟诵着《梁甫吟》呢?
以上为【与白明府游江】的翻译。
注释
白明府:一位姓白的县令。明府,唐代对县令的尊称。
邑宰:县官,与“明府”同义。
复初临:指白明府刚刚到任。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指船只在水流中盘旋往复。
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演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弦歌:弹琴歌唱。也指以礼乐施行教化。
躬耕者:亲自耕种的人,指隐士。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
梁甫吟:又作《梁父吟》,古乐府楚调曲名。传说诸葛亮在出山前喜欢吟诵此曲,后世常用来指代志士能人未遇明主前的吟咏。
以上为【与白明府游江】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孟浩然与一位姓白的县令(明府)同游江上时所作。诗歌既表达了与友人相聚同游的喜悦,也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甘于隐逸、不慕荣利的心迹,是孟浩然诗中展现其典型人格与处境的代表作之一。
情感真挚,关系微妙:诗的开头点明两位主角的关系既是“故人”,又是“邑宰”(地方官)与“躬耕者”(隐士)。这种双重关系使得他们的交往超越了普通的官民或朋友范畴。“执手恨为别”见友情之深,“同舟无异心”则暗含了彼此信任、志趣相投的深意,尽管他们的身份和人生道路不同。
景中含情,意境清远:“沿洄洲渚趣,演漾弦歌音”一联,既是对泛舟游览的真实写照,也蕴含深意。“沿洄”暗示了人生的曲折,“演漾”描绘了心绪的波动。而“弦歌音”一词,既可能指实际的音乐,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门人弦歌不辍的典故,巧妙地将游江的闲适与儒家的礼乐教化联系起来,与白明府的身份相呼应。
结句言志,深化主题: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躬耕者”自居,并引“梁甫吟”的典故。《梁甫吟》是古代葬歌,相传诸葛亮出山前好为《梁甫吟》,后世常借此曲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或表达隐士的抱负。孟浩然在此化用,明确表达了自己虽隐居田园,但并非忘怀世情,而是怀有如同诸葛亮般的政治抱负与才能,只是无人识察。这就在轻松的游江主题中,注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以上为【与白明府游江】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孟浩然诗歌“语淡而味终不薄”的典型艺术特色。
首先,在于其平淡语言下的深沉情感。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如家常絮语,但情感真挚动人。从故人远来的欣喜,到即将离别的惆怅,再到同舟共济的信任,最后归结到不为人知的寂寞,情感流动自然而又层次丰富。
其次,在于其用典的自然与巧妙。 诗中两处用典均不露痕迹。“弦歌音”暗合友人作为父母官的身份与职责;“梁甫吟”则贴切地表达了诗人自己作为隐士的内心世界与政治情怀。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这首记述交游的诗作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复杂的情感张力。
最后,在于其塑造的完整诗人形象。 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孟浩然:他珍视友情,热爱自然,安于隐逸,但内心深处又怀着济世之志与不遇之感。这种复杂性和真实性,正是其诗作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以上为【与白明府游江】的赏析。
辑评
关于孟浩然的诗风及其人生态度,后世评家多有论述。
唐代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此评生动描绘了孟浩然的品格风貌,其“风神散朗”的气质与诗中“谁识躬耕者”的孤高形象高度契合。
清代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此评精准概括了孟浩然诗歌无意雕琢、自然清雅的特点,本诗语言平淡而意蕴深远,正是此论的绝佳例证。
以上为【与白明府游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