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犹记年少时漫游这座名城,而今寒烟笼罩北雁南飞正逢清秋。
桑柘依旧生长令人怜惜故园园林,山河未改更显邢州气象雄浑。
亲身历经死生劫难唯遗孤尚在,报答国士知遇自古何等艰难。
唐相碑碣在远方依稀可望,西风萧瑟吹过墓地的松楸。
以上为【过顺德感怀】的翻译。
注释
顺德:今河北邢台,清代顺德府。
桑柘:桑树与柘树,代指故园景象。
邢州:邢台古称,此处与“顺德”互文。
生死孤儿:指经历生死劫难后家族零落。
国士酬:报答国士的知遇之恩。《史记·刺客列传》有“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唐相丰碑:指唐代名相宋璟墓碑(在邢台沙河),亦暗喻历史功业。
松楸:墓地常植树木,代指陵墓。
以上为【过顺德感怀】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故地重游为线索,融合家国情怀与身世之叹。首联以“少年游”与“朔雁秋”形成时空对照,定下苍凉基调。颔联“桑柘依然”“河山无恙”状写物是人非,暗含鼎革之痛。颈联转写自身遭遇,“生死孤儿”与“艰难国士”对举,将个人命运嵌入历史洪流。尾联借“唐相丰碑”典故,以松楸萧瑟作结,既呼应秋意,更寄寓对忠贞气节的追慕。全诗四联层层递进,展现清初士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以上为【过顺德感怀】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明清易代之后,梁清标作为明末进士入仕清朝,诗中充满历史反思与身份纠结。首联“寒烟朔雁”意象既写实景又喻时代肃杀;颔联“怜故苑”与“壮邢州”的矛盾笔法,揭示对故国眷恋与新朝认可的复杂心理;颈联直陈易代之际士人的典型困境——既要保全宗嗣(孤儿),又需面对忠君命题(国士酬),尾联借唐相宋璟的清廉形象,既是对历史标杆的仰望,亦是对自身选择的隐晦辩解。全诗将地理空间转化为道德空间,在工整的律对中承载沉郁顿挫的情感张力。
以上为【过顺德感怀】的赏析。
辑评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苍凉沉郁,字字欲泪,『生死孤儿』一联尤见风骨。”
近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梁玉立诗多故国之思,如《过顺德》诸作,温厚中寓悲怆,非苟作者。”
现代·严迪昌《清诗史》:“『河山无恙』句最堪玩味,表面颂新朝,实藏铜驼荆棘之痛。”
以上为【过顺德感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