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的诗如同一匹病弱的马,对着衰草悲伤地嘶鸣。
我有儿子真是千里良驹般的才子,一声长嘶便令群马倾倒。
修养心性之气,不必急于吟诗作文,名声太早显露反而不利。
借风涛之力挥动画笔,气势如孤云般横扫天际。
何不学陶渊明的孩子,在房舍周围寻找梨和枣?
你看我押着生硬险仄的韵脚,却已胜过孟郊与贾岛。
以上为【迨作《淮口遇风诗》,戏用其韵】的翻译。
注释
1. 迨:苏轼第四子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随父贬谪惠州、儋州,侍奉至孝,亦工诗文。
2. 病骥:病弱的骏马,比喻自己年老体衰而才思衰退。
3. 骥子:良马之子,比喻贤才,此处指苏过。
4. 一喷群马倒:喷,指马昂首长嘶;形容苏过诗才出众,一鸣惊人。
5. 养气:修养内在精神气质,源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6. 声名忌太早:劝诫少年成名未必是福,暗含对苏过的期许与警醒。
7. 风涛借笔力:借旅途所遇风浪之势,激发诗兴,化自然之险为艺术之力。
8. 势逐孤云扫:形容诗势雄浑开阔,如孤云横扫天际。
9. 陶家儿:指陶渊明《责子》诗中“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枣。”此处反用其意,表达对童真之趣的向往。
10. 押强韵:指使用生僻、艰险的韵脚作诗,孟郊、贾岛以苦吟著称,尤好用险韵,苏轼言自己已超越二人。
以上为【迨作《淮口遇风诗》,戏用其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中“迨”为其幼子苏过(字叔党),曾随父贬谪于岭南,侍奉左右,亦善诗文。“淮口遇风”本是旅途艰险之境,然苏轼以戏谑之语用前人险韵作诗,展现其旷达胸襟与超凡才力。全诗以自嘲起笔,将己比作“病骥”,而赞其子为“真骥子”,既流露老病之悲,又显舐犊之情。继而劝诫勿重声名、贵在养气,体现其晚年对人生境界的体悟。后以风涛助笔、气势纵横,暗喻逆境中仍能挥洒才情。结尾以陶潜儿绕舍觅果之趣,归于平淡天真,又以“押强韵”自矜,显示其驾驭诗歌语言的自信与豪情。整首诗寓庄于谐,融亲情、哲思、才情于一体,是苏轼晚年诗风成熟圆融的代表作。
以上为【迨作《淮口遇风诗》,戏用其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精巧,情感层次丰富。开篇以“病骥”自况,苍凉沉郁,既是对自身境遇的写照,也暗含对生命力衰退的感慨。紧接着笔锋一转,盛赞其子“真骥子”,父子之间的情感跃然纸上。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苏过才华出众,更寄托了诗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第三联转入哲理思考,“养气勿吟哦,声名忌太早”体现了苏轼晚年由外放转向内省的人生态度,强调内在修养重于外在声名,与早年锐意进取形成鲜明对照。第四联“风涛借笔力,势逐孤云扫”则陡然振起,将自然之风转化为创作动力,展现出诗人不屈的精神力量和磅礴的艺术气势。尾联以陶潜诸子“觅梨枣”的憨态作结,看似闲笔,实则意味深长——在历经宦海沉浮之后,诗人向往的不再是功名或诗名,而是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而“押强韵”一句又戛然收束于自负与幽默之中,令人会心一笑。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情感真挚而不失风趣,堪称“老而愈醇”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迨作《淮口遇风诗》,戏用其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戏用险韵,而意趣高远,所谓‘以游戏出庄严’者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起语悲凉,次转入慰藉,后幅跌宕飞扬,结以诙谐,极尽变化之妙。‘风涛借笔力’五字,足抵一篇《风赋》。”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公晚岁诗益简淡,然骨力弥劲。此诗自称‘病骥’,而气吞郊岛,非胸中有万卷书、历天下险,不能道此。”
4.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养气勿吟哦’一句,最得文章三昧。公盖阅历既深,知文字之外更有事在。”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北归途中,时公将卒,而神明不衰。‘押强韵’云云,犹自许其才不减少壮,读之令人感叹。”
以上为【迨作《淮口遇风诗》,戏用其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