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太守亲自率领众多随从前来真兴寺阁祈祷降雨,仿佛神翁远来相助,赐予一杯清酒以通神明。
天空乌云密布,阴沉沉地蔓延开来,仿佛即将吐出雨水;天色昏暗,雨意正逐渐酝酿而成。
已经感到微风吹拂衣袖带来阵阵寒意,而夕阳残照山边的明亮景象更令人难耐。
今年秋天庄稼丰收你知道吗?百姓终于可以在江南安心享用充足的粳米了。
以上为【真兴寺阁祷雨】的翻译。
注释
1. 真兴寺阁:寺庙中的楼阁,具体地点不详,可能在苏轼任官之地(如杭州或密州等地)。
2. 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此处指苏轼本人。他曾在多地担任知州,职权相当于太守。
3. 千骑:形容随从众多,极言声势之盛,并非实数。
4. 神翁:对神灵的尊称,或指庙中供奉之神,亦可理解为民间传说中掌管风雨的神祇。
5. 一杯清:指祭祀时所献的清酒,象征洁净虔诚,用于通神。
6. 云阴黯黯:乌云密布的样子。黯黯,昏暗貌。
7. 将嘘遍:指乌云扩散,仿佛即将呼气降雨。“嘘”有吐气之意,拟人化描写云层酝酿雨意。
8. 雨意昏昏欲酝成:雨意朦胧,正在酝酿形成之中。酝,酝酿。
9. 残日傍山明:夕阳依山而照,虽明亮却令人不安,因久旱之人更盼阴雨而非晴光。
10. 江南饱食粳:指江南地区将迎来丰收,百姓可饱食粳米。粳,粳稻,一种主要粮食作物。
以上为【真兴寺阁祷雨】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地方任职期间所作的一首祈雨诗,记述了他在真兴寺阁主持祷雨仪式的情景。不同于一般祈雨诗的虔诚哀告,苏轼以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既描绘了天气变化的自然过程,又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中“已觉微风吹袂冷,不堪残日傍山明”一句,巧妙传达出久旱盼雨之人对天象变化的敏感与焦虑。尾联由祈雨转至丰收之喜,体现了诗人由忧转喜的心理过程,也反映出其以民为本的政治情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苏轼关心民瘼、融情于景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真兴寺阁祷雨】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清晰,情感递进自然。前两联写祷雨之时的天象与仪式,庄严中带有诗意。“太守亲从千骑祷”展现官员亲民重农的形象,“神翁远借一杯清”则赋予祭祀以神秘色彩,人神交接之间,凸显祈雨之诚。颔联“云阴黯黯将嘘遍,雨意昏昏欲酝成”运用拟人手法,将云雨动态写得生动可感,“嘘”字尤为精妙,使无形之气流具象化。颈联转入主观感受,“微风吹袂冷”既是体感,也是心理期待的外化;“不堪残日傍山明”一句反常合道——常人喜晴,而旱区百姓惧晴,深刻揭示民生之艰。尾联笔锋一转,预示丰收之景,由忧转喜,体现诗人对农业收成的深切关注。全诗语言平实而不失雅致,情景交融,既有现实关怀,又有文学美感,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兼文学家的双重气质。
以上为【真兴寺阁祷雨】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祈雨诸诗,皆寓仁政爱民之意,不徒事章句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将嘘遍’三字奇创,他人不能道。”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语虽浅近,而情味深长,东坡善于即事见意。”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写景入微,寓意深远,非但祷雨之作,实乃悯农之篇。”
5.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苏诗往往于琐事中见大旨,如祷雨、修城、赈灾之类,皆能发为宏声,此其所以为贤吏而兼诗人也。”
以上为【真兴寺阁祷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