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庭院中的梧桐树啊,三年之中我已三次与你相见。
前年我来到汝阴时,曾见你在秋雨中鸣响枝叶。
去年秋雨时节,我刚从广陵归来。
而今年我又要远赴中山,满头白发,归期渺茫。
客人离去不必叹息,其实主人也同样是漂泊的过客。
我们曾约定对床夜话,如今却只剩夜雨空自萧瑟。
我折下一段梧桐树枝,送给你作为千里远行的纪念。
待你归来时是否安康?
请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此刻的情谊。
以上为【东府雨中别子由】的翻译。
注释
1. 东府:指苏轼在当时任官之地的官邸,具体所指尚有争议,或为定州(中山)官署。
2.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3. 梧桐:象征高洁与思念,古诗中常用于寄托离情。
4. 三年三见汝:指苏轼与苏辙在三年内三次短暂相聚,反映兄弟聚少离多。
5. 前年适汝阴:指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曾短暂赴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古称汝阴),途中经颍州与苏辙相会。
6. 广陵:今江苏扬州,此处指苏轼此前任职扬州后返回汴京。
7. 中山:北宋定州,今河北定州,苏轼于元祐八年(1093年)出知定州,此诗应作于赴任前夕。
8. 白首归无期:苏轼此时年近花甲,预感仕途坎坷,恐难再与弟团聚。
9. 对床定悠悠:化用“对床夜雨”典故,出自唐代韦应物与兄韦庆复之事,后成为兄弟团聚夜话的象征。苏轼早年与苏辙曾有“对床听雨”之约。
10. 起折梧桐枝:折枝赠别,表达惜别之情,亦含祝福与思念之意。
以上为【东府雨中别子由】的注释。
评析
《东府雨中别子由》是苏轼在人生漂泊、兄弟离别之际所作的一首深情诗篇。诗中通过“梧桐”“秋雨”等意象串联起三年间与弟弟苏辙(字子由)相聚又分离的记忆,抒发了时光流逝、聚散无常的感伤,以及对亲情的深切依恋。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对人伦之情的珍视。虽无激烈言辞,却以平淡之语道出至情至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此诗不仅是一次具体的送别,更是苏轼晚年屡遭贬谪、兄弟相望难聚的人生缩影。
以上为【东府雨中别子由】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庭下梧桐树”开篇,借物起兴,将梧桐拟人化,赋予其见证者角色,使三年间的三次相见具象化、情感化。时间线索清晰:“前年”“去年”“今年”,层层递进,展现兄弟聚散的节奏与命运的无奈。秋雨贯穿三度相见,既是实景,又是情感氛围的渲染——萧瑟、凄清,暗合离愁。
“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一句尤为深刻,道出宦海浮沉中人人皆为过客的哲思,既宽慰弟弟,也透露出苏轼对人生漂泊的彻悟。此句超越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体认。
“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回扣早年兄弟共约退隐、对床夜话的理想,如今理想落空,唯余雨声寂寥,对比强烈,令人唏嘘。
结尾“折枝赠行”,动作简朴却情意厚重,梧桐枝成为情感的载体。末两句直白叮咛,不加修饰,反显真挚,体现苏轼“情到深处语自真”的艺术境界。
全诗结构严谨,意象统一,情感由忆往、述今到寄望,层层深入,语言平实而意蕴悠长,是苏轼晚年抒情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东府雨中别子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语极平淡,情极沉痛,东坡于子由之情,每于别离之际见之最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此语悲凉彻骨,非身经流离者不能道。”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收此诗,但在《清诗别裁集》相关评论中提及:“苏氏兄弟诗什往来,情真语切,此类最能动人。”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轼诗云:“集中送子由诸作,皆悱恻缠绵,此篇尤以简淡胜。”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在论述苏轼与苏辙关系时指出:“苏轼诗中涉及子由者百余首,几乎每一首都能见其手足之笃。”
6.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祐八年八月,苏轼知定州,“将行,与子由会于都下,作诗赠别”,可为此诗背景佐证。
以上为【东府雨中别子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