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石缝间涌出的泉水与岸边野花,润泽如洗,映得眼前一片明净;
沿着竹根旁的沙路行走,这曾是往日走过的小径。
云彩飘向天边,山峦的容貌显得素净淡远;
夕阳沉落在江头,雁群的影子横斜于天际。
庭院中的梧桐叶纷纷飘落,秋意已渐渐深重;
篱笆旁的豆花在傍晚初晴时分,悄然绽放。
客居他乡,行程迢迢,归家的心思愈发遥远;
在苍茫的暮色与炊烟中,又踏上了漫长的旅程。
以上为【秋日】的翻译。
注释
石脉:石头的脉络纹理,此处指石缝。
泉花:泉水激起的浪花,或指泉水边的野花。
蘸眼明:形容景物清新润泽,使眼睛感到明亮。
竹根沙路:竹林边沙土铺就的小路。
经行:行程中经过。
山容澹:山峦的容貌淡泊静穆。
庭除:庭前阶下,庭院。
豆花篱落:豆角类植物开的花,点缀在篱笆旁,是典型的秋日乡村景象。
迢递:遥远的样子。
归心远:思归的心绪飞向远方(的故乡)。
暮程:日暮时分的行程。
以上为【秋日】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生、远近有序的秋日行旅图。首联从眼前近景落笔,“石脉泉花”与“竹根沙路”点缀出山间小径的幽静,而“旧经行”三字暗示了诗人漂泊者的身份,为尾联的“归心”埋下伏笔。颔联将视野陡然推开,描绘“云归天际”、“日落江头”的广阔空间,其中“山容澹”与“雁影横”一静一动,既渲染出秋空的疏朗,又以“雁”这一传统意象暗含思归之情。颈联视线收回,聚焦于庭院篱落,“梧叶老”与“豆花晴”准确捕捉了夏去秋来、阴雨初霁的特定时序,景物中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尾联直抒胸臆,“归心远”与“暮程”形成强烈对比,道出了身在旅途、前路苍茫的无奈与愁绪。全诗景情交融,工稳凝练,将一位行旅之人在秋日傍晚的复杂心绪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以上为【秋日】的评析。
赏析
这首《秋日》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精巧,层次分明:诗歌遵循了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首联起于细微近景,颔联承接以宏大远景,颈联转为身边庭院之景,尾联合于自身羁旅之情。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最后由外物收束至内心,章法严谨,层次清晰。
对仗工稳,炼字精到:作为律诗,其中二联对仗极为工整。“云归”对“日落”,“天际”对“江头”,“山容澹”对“雁影横”;“梧叶”对“豆花”,“庭除”对“篱落”,“秋渐老”对“晚初晴”。同时,动词运用尤为出色,“蘸”、“横”、“老”等字,既准确又富有韵味,使画面生动传神。
意境混成,余韵悠长:诗人将泉花、竹径、云山、落日、雁影、梧叶、豆花、暮烟等一系列意象巧妙组合,共同营造出一种清旷淡远而又略带萧瑟的秋日意境。尾句“烟火苍茫起暮程”以景结情,将无尽的旅途与渺茫的乡愁融入苍茫暮色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
以上为【秋日】的赏析。
辑评
清·顾嗣立《元诗选》:“(周权)诗简淡和平,而语多奇隽。”
译文:(周权)的诗风简洁淡雅、冲和平静,但语言多有新奇隽永之处。
说明:此评精准概括了周权的整体诗风。本诗语言看似平淡,如“石脉泉花”、“豆花篱落”,但意境奇隽,正符合“简淡和平”而“语多奇隽”的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此山集提要》:“(权)诗格清隽,允臻妙境……吐言天拔,多自得之趣。”
译文:(周权)的诗风格清丽隽永,确实达到了微妙的境界……言辞超脱自然,多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情趣。
说明:此评点明周权诗歌清隽脱俗、富有天然意趣的艺术境界。本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捕捉与悠然神会,正是“吐言天拔”与“自得之趣”的体现。
以上为【秋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