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绿。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瞭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翻译
吴地人自幼生长在湖光山色之间,呼吸着湖水的清气,饮着青山的翠绿。不只是世外隐居的高士,就连普通的佣工、商贩、妇人也都如冰似玉般清雅脱俗。林逋先生难道是真正超凡绝俗的人吗?他神态清朗,骨相清冷,自然不会沾染世俗之气。我虽未曾认识你,却曾梦见你,梦中见你双目清澈明亮,光芒可照烛人心。你留下的诗篇和精妙的书法处处可见,我漫步西湖边,观赏不已。你的诗像孟郊那样深沉却不言苦寒,书法则似李建中(留台)而稍显瘦劲。你一生高洁的节操已难以继承,临终前那几句微言大义仍值得记录。你自称不愿写封禅那样的阿谀文章,更不会去悲吟白头翁的哀怨曲调。我笑吴地人不太懂得真正纪念你的好事,只知修建祠堂靠着修竹。若不然,就该让你配享水仙王庙,献上一盏清泉,供奉几朵秋菊。
以上为【书林逋诗后】的翻译。
注释
1. 书林逋诗后:题写在阅读林逋诗作之后,属题跋类诗歌。
2. 吴侬:吴地之人,泛指江南人。侬,吴语人称代词,此处指人。
3. 湖山曲:湖光山色曲折幽美之处,指杭州西湖一带。
4. 呼吸湖光饮山绿:极言生活环境清幽,与自然融为一体。
5. 佣儿贩妇皆冰玉:比喻普通百姓也具清雅气质,反衬林逋之高洁。
6. 神清骨冷:形容人神态清明,性情冷峻,不近俗物,道家常用语。
7. 瞳子瞭然光可烛:目光清澈明亮,足以照亮人心,形容精神透彻。
8. 遗篇妙字处处有:指林逋诗文与书法流传甚广,西湖周边多有遗迹。
9. 东野: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诗风清苦峭拔,此处赞林逋诗风相近而不言寒苦。
10. 留台:指北宋书法家李建中,曾任西京留台御史,书法丰腴有力,林逋书法瘦劲,故云“差少肉”。
以上为【书林逋诗后】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读林逋诗作之后所感而发,既赞其人格高洁,又赏其文艺精妙。全诗以湖山孕育风流人物开篇,由地域之美引出人物之清,再转入对林逋诗书成就与精神境界的称颂。诗人通过“梦见”之语建立精神联系,表达对其人格的深切认同。后半部分借林逋不作封禅书、不吟白头曲的自我表白,突出其不媚权贵、不坠俗情的风骨。结尾调侃当地人建祠未得其宜,提出“配食水仙王”的浪漫设想,既显敬意,又具诗意,使全诗在庄重中见洒脱,在追思中含哲思。此诗不仅是对林逋的礼赞,更是苏轼自身理想人格的投射。
以上为【书林逋诗后】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七言古诗中的佳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从地理环境入手,以“吴侬生长湖山曲”起兴,将林逋置于一个清丽脱俗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中,赋予其人格以山水灵气。继而由景及人,由众及贤,层层推进,突出林逋“神清骨冷”的精神特质。诗中“我不识君曾梦见”一句,极具浪漫色彩,以梦境建立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体现苏轼对林逋人格理想的深切共鸣。
在艺术评价方面,苏轼以“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精准概括林逋文艺风格:诗风近孟郊之清峭,却不陷于苦涩;书法类李建中之端庄,而更显清瘦,可谓一语中的。后四句转入对其人格节操的赞颂,尤其“不作封禅书”“不肯悲吟白头曲”,凸显其不趋时、不媚世的独立精神。
结尾两句尤为精彩,表面调侃“吴人不好事”,实则以“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的设想,将林逋提升至神格化的境界。水仙王为西湖水神,以林逋“梅妻鹤子”之隐逸形象与之并祀,既合其性情,又富诗意,足见苏轼想象之奇、敬意之深。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清新而不失厚重,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堪称咏人诗中的典范。
以上为【书林逋诗后】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此诗写林和靖风致,如湖光山气,清泠袭人。‘瞳子瞭然光可烛’,非但状其貌,实写其神。”
2. 《宋诗钞》引吴之振语:“东坡此作,不惟赞和靖之诗书,实自写其平生襟抱。‘不作封禅书’一联,乃东坡自道语也。”
3. 《历代诗话》载纪昀评:“结语奇想天开,以水仙王配林逋,恰到好处。秋菊寒泉,清冷之极,正见其人品之高。”
4. 《苏诗选评笺释》:“通篇以清字为骨,湖光、山绿、冰玉、神清、骨冷、寒泉、秋菊,无一不清,正与林逋其人其诗相映成趣。”
5. 《唐宋诗醇》评:“写高士不从形貌入手,而从风气涵养说起,格局自高。‘佣儿贩妇皆冰玉’一句,尤见东南人物之盛。”
以上为【书林逋诗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